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环境伦理学的价值论困境及其症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诉求人与非人类的价值平等性,非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赋予自然以主体性,另一方面消解人的主体性,而这样做的结果却反而凸显了人的主体性与自然的自在性;无视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因而无视实践的受动性决定了人类呵护自然的必要性,这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内在价值论的认识论症结;自然的价值是实践中的生成与创造,主体性与属人性是价值范畴的本质属性;因此,为了树立人类的环境伦理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更应该彰显人的主体性———作为“存在的看护者”或“守护者”的主体性,作为“普遍的”、“自由的”、“类存在物”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三类:(1)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2)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3)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般哲学原理教科书对生产力基本要素的阐述,多失于孤立和片面。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对简略基本要素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的哲学探讨,认为应该把劳动、相互转化的辩证性。这对于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理解现行分配制度和下岗现象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践不是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不是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不是所谓“人类总体性的存在方式”,而只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视野”和“立扬”的本体论意义。传统的、狭隘的、形而上学的实践概念有很多不足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彰显实践的同一性对于克服实践唯物主义的各种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无论是"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社会的存在物";无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还是"类存在物",归根到底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即劳动的存在物.自然,作为人类劳动"须臾不可缺少"的对象,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与"确证".人的"对象性"本质以及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决定了人把自然作为"道德顾客"的逻辑必然性,决定了环境伦理学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既是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人"的扬弃,又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人"的修正;它为环境伦理学的成立提供了充分的"本体论证明".  相似文献   
16.
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决不是"浅绿色"环境观所谓的"人口膨胀说"、"技术失控说"和"消费者行为说",而是资本主义"不增长就死亡"的狭隘价值观;只有以"宽泛的护生价值观"取而代之,"绿色社会"的重建才能获得坚实的理论支撑.科尔曼的上述主张既有"伦理拓展主义"的积极成分,又有"自然浪漫主义"的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17.
生态伦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面临着诸多的诘难与指责。在这些诘难与指责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与生俱来的四大哲学困境,即:“荒野”自然观的本体论困境、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困境、“敬畏生命”的方法论困境以及“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困境。在生态危机急速加剧的今天,系统地揭示这些哲学困境,对于生态伦理学自身的完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构,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生态伦理学存在着许多的先天性不足,集中表现为本体论上的"客观自然主义"、价值论上的"自然主义谬误"、方法论上的"环境法西斯主义"和认识论上的"整体神秘主义".离开实践而单向度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导致生态伦理学走入歧途的认识论症结.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来扬弃、批判和完善自身,生态伦理学才能尽快摆脱学界的诸多诘难与指责,成为一门"直接现实性"的科学.  相似文献   
19.
“科技伦理”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的初衷本是为了使科技沿着健康的轨道良性发展,但最终容易导致科学技术的停滞甚至被取消;其价值取向本是为了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共同的未来”,但结果却容易因科技的停滞甚至被取消而导致人类社会发展的停滞甚至倒退。“科技伦理”的价值诉求与其执行后果是正相反的。这就是“科技伦理”悖论。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观方面,中国古代哲学持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有机论宇宙整体观,即所谓的"人天同构"、"人道与天道同理"、"人与天地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其生态伦理学意蕴可以归纳为:"和实生物"的普遍联系论、"物无贵贱"的生态平等论(道家)、"仁民爱物"的天人和谐论(儒家)以及"民胞物与"的终极价值论.在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研究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对于扬弃人类中心主义、"保持自然界的和谐、稳定和美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深远的生态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