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教育   21篇
科学研究   7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哲学座架下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或习惯上,学界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基本上是以“外延式”梳理为基础的,即根据“非人类”的外延的大小,把非人类中心主义划分为“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平等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笔者认为,对于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哲学),应该以哲学的眼光、按照哲学的方式加以解读或把握,从哲学“四大板块”的维度对其进行抽象与概括,即“荒野”自然观的本体论,自然的“内在价值论”,“敬畏生命”的方法论和“生态学范式”的认识论。这样做既给予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作为哲学应有的尊重,也为我们研究和探讨非人类中心主义建构了共同的话语平台。它对于环境伦理学的探索与争鸣、建设与发展,都具有“元”理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
交往就是合作,就是实践本身;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23.
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困境及其症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荒野自然观,作为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之“根”,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矛盾:为了论证荒野的至上性与绝对性,环境伦理学极力张扬荒野的先在性、系统性与自组织性特征,其结果却反而说明了荒野的非自在性和非原始性。无视自然的实践中介性与社会中介性,正是导致“荒野自然观困境”的认识论症结。荒野自然观不过是“客观自然主义”的自然观,是一种“毫无血肉的精神”,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上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4.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的典范--美国斯坦福大学案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科技创新创业是“科教兴国”的基本力量。如何从新的时代背景和理论高度、从高校科技创新创业角度,深入分析斯坦福大学科技创新创业的先进理念、硅谷的成长历程与成功经验,以期给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交往就是合作,就是实践本身;交往不只是物质层面上的变换,也不只是精神层面上的变换,还包括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相互间的变换;交往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相同一的实践过程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极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26.
科技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二是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三是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哲学的实践只能是认识活动与改造活动"耦合"而成的"一",它对实践的哲学具有"视野"和"立场"的本体论意义.哲学的实践界定对于克服实践的哲学各派的对立及其局限性,建立实践与人类生存困境及其终极关怀的联系,弄清"交往"、"主体际性"等交往实践观的某些基本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实践的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生态中心主义自始至终都潜藏着这样一个隐性逻辑"生态学与伦理学同质".这个逻辑是从以下四个方面具体展开的①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系统性表明,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学关联就是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学关联,伦理学本身就是生态学;②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自组织性表明,自然物就是一个与人一样的生命主体,具有"价值评价能力",它之所"是"即它之所"应该",因此生态学本身就是伦理学;③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先在性表明,人是一个后来者,人是属于自然的,所以属人性的伦理价值范畴也就是属于自然的,伦理学属于生态学;④生态学所揭示的自然的复杂性表明自然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而复杂性就意味着稳定性,稳定性就意味着和谐与美丽,就等于伦理价值,因此生态学就意味着伦理学.抹煞生态学与伦理学的异质性,这是"生态伦理学"得以成"学"的奥秘;它无视黑格尔的"不错"与马克思的"真理"的本质区别,无视自然的实践"中介"性质,具有强烈的"独断论"色彩.  相似文献   
29.
“主体际性”的成因不是中介客体的一致性,而是同一性的实践活动本身,在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塑造、自我确证也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性。应该以“主体--主体”结构代替“主体-客体-主体”的三级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