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5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物理图象能直观、形象地展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表示相关的物理内容,描述清晰的物理过程,具有明确的物理意义。而纵观05年高考试题(见表1)有关图象题目比重增加,要求相应解决能力有所提高,可以预见此类题目必为今后高考热点,所以学会处理图象问题尤为重要,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表1(2005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识图画图析图用图全国Ⅱ19北京(理综)17天津(理)19广东B(物)33江苏(物)8全国Ⅰ19全国Ⅰ20上海(物)11上海(物)15上海(物)21全国Ⅱ20上海(物)5上海(理)8上海(理)7上海(物)13上海(物)18上海(理)33…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法和学法的不得当, 致使很多同学认为学习物理这一科目是困难的、枯燥的,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其实物理学是美丽的,它具有对称美、和谐美、自然美、统一美.如教师在授课时,善于挖掘这种物理美, 并把它深入到课堂中去,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引发他们的探索激情,使他们满怀信  相似文献   
13.
剖析物理过程,把握物理量变化特征是正确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在各种变化过程中,突变情况是各类习题中常见的类型.本文就是将中学中常见的各种突变情况作一简单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14.
很多物理问题中都直接或间接含有“约束”,这些约束的存在增加了题目的难度,强化了思维的复杂性,给我们解题设置了障碍,然而这些“约束”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倘若我们能找到问题的“约束”并细致分析这些“约束”的条件背景,缜密研究“约束”的状态过程,以“约束”为出发点,层层推进必然达到事半功倍,水到渠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加强实验和解题训练,如能在解题过程中探寻一些题目的共点规律,并加以归纳总结,即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从多角度看问题,学会归纳、整理物理规律,对学习物理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物理解题方法的确定依托于将陌生的物理情境转化成熟知的物理模型,将复杂的物理过程简单化、将未知的物理关系具体化."退中求进"的物理思想方法正是完成上述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此物理思维方法强调一个"退"字,即退到能看清问题的本质时、退到能够掌握问题特点时、退到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表面上是退,实则是进,这就是"退中求进"的物理方法.一、由正向退向逆向由已知条件直接考虑如何求解未知量,我们称之为正向思维,但在正向思维受阻时,可以退到逆向思维进行分析.例1如图1甲所示,一充电的平行板电容器,板  相似文献   
17.
模型:如图a所示一个动量为m1v1的小球与一个静止的质量为恍的小球发生弹性正碰(碰后机械能不损失)试分析碰后m1、m2的速度.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2月15日亚运火炬在多哈的哈里发体育场熄灭,中国代表团共夺得165枚金牌,连续第七次在亚运会上雄踞金牌第一位。而以体育竞技题材形式的实际问题立意新颖,情景独  相似文献   
19.
为了智能地检测出车辆驾驶者是否饮酒,一种车载酒驾检测及提醒装置被设计出来,该装置以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芯片,利用压力传感器和酒精传感器分别地检测驾驶者是否上车和采集车里酒精浓度,然后判断酒精浓度值是否超过设定值,若酒精浓度值超过设定值,装置关闭车辆启动功能,且进行语音播报提醒,并由短信模块Sim800a依次地发送短信给设定的亲情手机号,再由亲情手机进行远程开锁车辆。经实验测试,该装置实现驾驶者酒驾检测、短信提醒、关闭开启小车、防止误报等功能,可预防交通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20.
物理选择题往往通过设计陷阱的方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识破习题陷阱是知识掌握的标志,走出习题陷阱是知识能力提升的表现.下面通过例题揭秘物理选择题中常用的几种陷阱.一、从思维的深刻性设计陷阱为了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命题者往往在学生熟悉的习题中植入另一可能存在的答案,诱使学生出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