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3篇
科学研究   6篇
信息传播   8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1.
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关于出版活动的立场、观点及方法.文章通过历史溯源和文献梳理发现,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念坚守包括两个层面:出版物要坚持党性原则,受众传播要坚持出版的人民性,其中,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第一要义.百年间我国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融合创新包括:出版媒介已从纸质媒介发展到全媒体;监管主体经历了从"政治家办报"到"党管媒体"的发展;出版生产始终坚持联系群众,因时而变,尊重时代规律,结合社会实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公益传播意识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当前电视公益传播的大背景下,公益四维主体:电视、政府、企业与NGO的公益意识转型,未来形成电视公益传播下良性的循环链条,以期为业界公益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针对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刊群的现状,以产业集群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为支撑,对已有刊群进行重构。【方法】 通过调查中国科协693种学术类科技期刊的影响力情况,结合具体理论提出刊群重构方向。【结果】 中国科协693种学术类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的比例偏低,综合影响因子整体水平较低,英文期刊种类偏少,编委国际化程度偏低。虽有国内知名刊群,但国际影响力不足,并且存在同类期刊数量累积的问题。【结论】 应打造核心品牌科技期刊精品化集群,依据学科性质针对性地构建立足本土、面向国际的国际化集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媒介公民责任日益彰显的现象出发,结合公益机制落后的现实,研究政府和媒体在公益传播中的角色,深入探讨媒体和政府的公益传播融合模式,并探索未来的公益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运营形态及新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运营形态主要有光盘出版、网络出版以及数据库出版等,但在时效性、内容、互动性以及模式等运营层面出现一些困境。探索科技期刊数字化出版新模式,即科技期刊的手机出版、博客及微博出版以及云出版模式,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向多元化、立体化的数字化出版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7.
18.
文轩云图24小时智能书店作为实体书店的创新形式、公共阅读服务体现的新型补充,对公共阅读服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选取文轩云图24小时智能书店为研究对象,从建设模式和实践路径两个维度对文轩云图智能书店的公共阅读服务落实进行研究。文轩云图24小时智能书店的建设模式涉及以下六个层面:基于“民办公助”的多元主体协作、基于书柜形态的地理环境适应、基于目标用户的图书定点投放、基于技术支撑的图书资源流动、基于精准辐射的平台运营推广和基于信息交互的读者需求满足。智能书店公共阅读服务实践路径则包括:利用智能技术支持实现资源共享交互、通过服务模式改变促进城乡阅读资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9.
根据洛根等人“媒介是延伸的延伸”的论断,该文从物质域、意识域、媒介域三个维度考察了名片在明清时期的作用与媒介功能演化。明清名片中的物质形式是维护等级身份的深刻体现,媒介可实现的功能早在出现之初就由规则制定者赋予了许多权力意识。名片的语言表达与交往实践在被礼仪秩序所塑造之后,还以一种镜面的形式呈现和映照着意识形态,并且在人们的各种具身仪式与传播实践中加强了等级观念。而随着清末社会文化以及印刷技术的改变,附着在名片之上的权力与等级意识也逐渐削弱。媒介的变迁不是一蹴而就的,媒介在冲突与革新牵拉推扯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建立与推翻并走向新形式,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实践。  相似文献   
20.
2010年5月,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四川广播电视台立足本土,全面整合政府和媒介及社会多方力量,推出了"5·12中国娇子·中国力量"大型主题活动及特别节目.借助此次活动,四川广电力图从多维角度建立媒体报道框架,以增强全社会对灾区重建的信心,汇聚成共同的社会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四川广电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透视其在此次报道中如何进行媒介策划,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平台和影像手段,实现社会力量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