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5篇
教育   62篇
科学研究   1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黄向阳 《科教文汇》2008,(25):76-76
二十一世纪对我国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都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应进行全面思考和系统配套的改革,才可能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相似文献   
22.
学科群的建立、发展是社会对科技重要性认识的需要,高科技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已被世人共识,高校及其它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应对,但高科技的产生离不开专业文献的支持,建立学科群专业文献之"三性"要求是对学科群教学、科研工作的保障,如何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文献,有待探讨.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23.
本文论述了图书网络采购正逐渐成为现实,网络采购是图书馆正规采访渠道的补充,网络采访有利于图书馆的藏遗补缺工作,可以节约图书馆购书经费、提高购书质量,以及如何开展网络采访。  相似文献   
24.
道德相对主义与学校德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价值多元社会中 ,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本文对激进的道德主义进行批判和分析 ,并基于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观点提出学校德育改革若干建议 :从求同转向求同存异 ,从规范转向规范和描述相兼顾 ,从对抗转向对话 ,从德目教学转向道德判断力、敏感性、行动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25.
如何认识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正确分析和把握推动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的动力,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证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不仅是传统文化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向现时代,不仅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6.
学科群专业文献建设之路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向阳 《现代情报》2007,27(6):105-107
学科群的建立、发展是社会对科技重要性认识的需要,高科技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点已被世人共识,高校及其它研究机构都在积极应对,但高科技的产生离不开专业文献的支持,建设学科群专业文献是对学科群科研工作的保障,如何建设这样的支撑文献?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27.
时间:2008年9月24日 地点:福建漳州市立人学校 年级:初三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这是一篇议论文,是驳论文,再放开一点看是杂文。这篇课文我们大家已经学过了。我们先考虑一个问题,对这篇课文,我们已经懂得了什么?  相似文献   
28.
最近若干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方兴未艾,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可谓形势不喜人,不过,随着这类研究成果的不断出现,对于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怀疑,反而与日俱增。其实,这种现象也不足为怪。因为这类研究成果良莠不齐,即使在“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成果中,总还夹杂一些缺乏经验基础的“贴标签”式的制作,号称“合作研究”的少数人包办之作。尽管有些成果加上长官题签、名流大序之类的包装,面对那些不入流之作,人们仍不免发生疑问:它们堪称“教育研究成果”么?是不是所有关于教育实践的研究都算是教育的“行…  相似文献   
29.
文章针对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在研究所内部建立独立的成果转化体系,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适应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30.
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人做人,使人为善,其核心是道德教育。对于怎样做人,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心得,德育遂成公众话题。从教育理论工作者到一线教育工作者,从思想家到经济学家,从政府官员到普通老百姓,纷纷撰文著述,议论现行德育,批评现行德育。热情高涨,于今为烈。公众谈论德育,是幸事;无人过问德育,才悲哀。但是,人人都能指手划脚的领域,理论建树往往不多。研究人人熟悉的事物,易受习俗的影响,难以形成和保持专业的见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