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169篇
科学研究   31篇
体育   36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271.
数学活动中进行“感知觉训练”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部分中学数学教师的调查表明,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习者知觉水平的提高未必同步增长,进而探索数学活动中感知觉训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72.
基于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相关数据,分析学科类型、学科水平、导师科研水平、招录方式对博士生学业完成情况的影响发现:学科类型的影响作用最大,博士生学业完成情况呈现鲜明的学科特点。医学博士生的学业完成率高,花费时间短,理学与工学博士生的学业完成情况相仿,招录方式对三类学科博士生完成学业也有重要影响,学科水平有局部影响,导师科研水平的影响不突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博士生的学业完成情况相似,所选因子的影响作用均不明显。因此,完善博士生培养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优化培养年限和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273.
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无论在各种民俗节日中,还是在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都展现了巨大的魅力.目前随着各种民俗体育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民俗体育与学校教育、旅游商贸的结合,民俗体育发展道路越发宽广;民俗体育的传承式微、功利化倾向是其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挖掘整理、提高民众的认识、鼓励并引导良性变异将能够使民俗体育在社会发展中存活并彰显活力.  相似文献   
274.
基于2016年以来20起研究生与导师的冲突事件,结合社会冲突理论,本研究将当前导生冲突划分为三种类型特征,即权利冲突、利益冲突以及道德冲突。权利使用与责任履行的非对等、充分培养与过度使用的不平衡、维权意识与化解渠道的不匹配是造成导生冲突的重要因素。化解导生冲突的路径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营造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明晰导生权责边界,压缩导生冲突产生的行为空间;构建制度化的冲突解决机制,引导研究生理性维权。  相似文献   
275.
形意拳是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起源于山西太谷,有着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了解形意拳的发展历程,领会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汲取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道德精髓和精神动力,可以使之成为涵养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276.
张国栋 《家长》2023,(11):10-12
<正>新时代素质教育的改革对初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双减”政策的实施,则使得初中教学迎来了一轮新的教育变革,主要以提高青少年的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以及多元发展为目标。在农村初中教育实践中,体育也是关键的教学课程。但是,由于农村初中学校教学场地、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初中体育课程远达不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部分农村初中体育课程还存在着超前训练、超强度训练的现象。“双减”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延伸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方式提高学生自主运动能力和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