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教育   4篇
科学研究   1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31.
通过录像观察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第五届国际武术争霸赛中张开印、曹耀民、刘层层对抗泰国运动员威汉的3场比赛进行技、战术统计与分析。研究表明:3场比赛中运用技术最多的是拳法和腿法,腿法的运用上双方均重视鞭腿技法的运用;体能方面,双方运动员无较大差距;经验方面,我国选手曹耀民和刘层层在大赛的经验方面还不及泰方威汉;重创方面,我国三位选手重创力度均不如泰方运动员威汉,靠多次的点数得分,特别在运用摔法技术上重创力度不够。  相似文献   
3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对河南电视台《武林风》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武林风》栏目的开播使电视与传统武术的结合上有了新的探索,新的拓展。尤其是“百姓擂台”板块的设置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发展、推广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3.
李富刚 《考试周刊》2013,(66):16-17
教师发展不仅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而且包括教师生命的发展,由于教育的工具性和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缺失,教师的生命发展出现了缺失,导致教师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弥补教师发展的生命缺失的不足,可以从"生命意识"、"生命关怀"、"生命体验"、"生命自觉"发展教师生命活动,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34.
文章从历史学、文化学、武术学、哲学的视角对中国武术身上所负载的“功夫精神”给予深入的解读,认为“贵和忌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实践智慧、回归生活”的“功夫”精神,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所具有的优秀精神,它将贯穿于我们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整个历程中,也将在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领域与具体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5.
中华武术的审美价值历来颇受重视,近年来武术美学的研究也日渐兴盛。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从美学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武术美学的科学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中华武术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期(1949—1978年)、缓慢发展期(1979—2003年)和快速发展期(2004年至今)3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武术审美哲学的理论构建和武术美的本质研究、以范畴为中心的武术美学思想研究、武术艺术理论构建及武术与其它艺术之间的关系研究、武术审美教育研究等5个方面。前期研究已取得一些良好成绩,但也存在问题。面向未来,武术美学研究既要立足自身的研究现状与内在需求,也要善于将当前美学研究中所出现的实体论向生成论转型的趋势,以及自律与他律、形上与形下结合更紧密的发展动向应用于武术审美实践的考察,以此进一步推进与深化武术美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6.
1、蹲桩掠手两拳变掌,左掌由下向右、向上放于右脸侧面,掌心向外,同时身体向左微转,右掌从左腰间经体前向下、向右横砍击打,力达掌外沿,身体成屈膝半蹲,重心由左腿过渡到右腿上(图1-3)。  相似文献   
3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详细分析少林武术、气功以及技击与禅,少林武术与佛教戒约等关系,充分说明了少林武术文化与佛家禅宗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8.
21世纪科技信息时代,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多元化,物质水平大幅度提高,社会价值观转变,这些促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学生家长要重新认识现代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与教育,重新认识教育的性质、政策、目标,重新认识教育观念在中小学阶段开始培养的必要性,重新认识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的关系,以培养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39.
1、白云盖顶两脚平行开立与肩同宽,左掌内旋下移贴于左腿外侧,掌心向外;右掌由胸前向上外旋,架于前额上方亮掌,掌心向前,目视左侧(此招法用于防守)(图1)。实战运用:(1)当对方以右拳攻击我时,我右掌由胸前向  相似文献   
40.
1、大单鞭预备姿势站立(图1),左脚向左跨一步成左弓步,同时两臂屈肘,两拳于胸前交叉,拳心朝内,左拳向前,右拳向后侧拧拳击出,拳心均朝下,左臂略高于左肩,右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