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2篇
体育   42篇
综合类   2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2 毫秒
41.
摘要:肥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各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解决这一危机。尽管如此,肥胖的发生率在美国仍在飘升,并在全球慢性病发病率中居于前列。能量平衡是指饮食、体力活动和基因等对人的生长和体重的交互作用。当能量摄入大于消耗,能量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体重增加,脂肪积累。尽管如此,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在体重变化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尚不明确。在2014年,第61届ACSM年会上,一场能量平衡:一种体重管理干预模式(The Science of Energy Balance: A Model for weight Management Intervention)的专题报告及研讨会上,学者们阐述关于能量平衡各因素相互作用及其对超重和肥胖的影响的最新研究成果,参会人员就“增加体力活动(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和减体重(promoting weight loss),哪个更有利于肥胖预防和治疗?”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将以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超重(overweight),肥胖(obesity),体力活动(physical activity)和 减体重(weight loss)为关键词,综述此次年会上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2.
洪长清  严翊  谢敏豪 《湖北体育科技》2010,29(4):425-426,414
通过对不同级别举重运动员大负荷力量训练期间多个内分泌和免疫机能指标的测定,筛选存在级别差异性的指标并进行分析,为同类运动员机能评定和选材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一级运动员以细胞学方法测定的单核细胞CD14+高于二级运动员(P〈0.05),而以血液学方法测定的单核细胞低于二级运动员(P〈0.01),一级运动员血清皮质醇高于二级运动员(P〈0.05);一级运动员外周血IL-2mRNA低于二级运动员,但无显著性意义(p=0.07)。结论:不同级别的运动员外周血单核细胞、血清皮质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用单核细胞进行举重运动员免疫机能评定时要注意:使用血液学方法和使用细胞学方法获得的数据具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43.
收缩引起骨骼肌葡萄糖转运不仅对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是运动改善糖尿病等疾病的机制之一。虽然收缩引起骨骼肌葡萄糖转运的信号通道还不完全清楚,但科研工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介绍目前人们普遍认可的胰岛素和收缩引起的骨骼肌葡萄糖转运的信号通道,另外对还存在一定争议的NO/cGMP信号通道做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4.
综述了槲皮索生物学知识以及槲皮素与运动性贫血、不同运动及训练方式下槲皮素对机体的作用.探讨运动时槲皮素机体调节作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5.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体力活动水平对高血压患者心肺耐力及运动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原发无合并症中老年1、2级高血压患者206例,普通健康中老年人200例,年龄45~65岁。将全部受试者按血压及体力活动水平分为正常低体力活动组(NLP组)、正常中体力活动组(NMP组)、高血压低体力活动组(HLP组)和高血压中体力活动组(HMP组)。进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调查与运动负荷试验。结果:1)与HLP组比较,HMP组的VO2/kg@peak和MET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2)与高血压低体力活动组(HLP)比较,高血压中体力活动组(HMP)的起始SBP、SBP变化幅度、安静DBP、起始DBP、恢复DBP以及DBP变化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中等体力活动高血压患者心肺耐力高于低体力活动者。2)与低体力活动的高血压患者相比,中等体力活动的高血压患者安静状态舒张压更低,运动结束后收缩压、舒张压下降更明显。  相似文献   
46.
摘要:乳酸常被认为是糖无氧代谢中间产物及糖和脂肪供能比例的指标,并被用于监控训练强度的重要指标。从低到中等强度运动脂肪氧化绝对比例增加,随着运动强度进一步增加,骨骼肌氧化底物由脂肪酸为主转化为以糖为主,并伴有血液中乳酸增加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降低,但是目前这一生物化学机制尚不清楚。近来研究表明,乳酸是一种重要代谢信号物质,当其在细胞内达到一定浓度时,能够抑制脂肪组织水解。文章通过在Pubmed和Highwire等网站中检索“Lactate”“Lactic acid”“Lactate shuttles”“Fatty acids”“lipolysis”“GPR81 receptor”“Adipose tissue”“exercise”“Signal molecular”“Skeletal muscle”“Maximal fat oxidation rate”和“lactate thresholds”等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乳酸”“脂肪酸”“运动”“最大脂肪氧化”和“GPR81”等关键词,共纳入文献34篇,其中英文30篇,中文4篇,文章将试图综述乳酸作为信号分子发挥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它参与调节运动中骨骼肌氧化底物转化的可能分子机制。为运动实践中掌握提高糖无氧代谢能力以提高速度或速度耐力,和/或加速脂肪代谢以提高耐力或掌握运动减肥的适宜运动负荷,提供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采用综述的方法阐述内脂素基因,内脂素代谢与相关代谢病,内脂素信号传导途径及其调节因素以及运动对内脂素的影响.内脂素与代谢病之间的相关机制仍不清楚,运动可能通过cAMP途径和PPARs分子参与内脂素表达的调控.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利用培养的C2C12作为细胞模型,研究骨骼肌在电刺激强度相同,时间不同的情况下产生的活性氧与肌源性IL-6含量及其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小鼠骨骼肌肌母细胞(C2C12)为研究对象,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测定不同刺激时间C2C12肌管内活性氧(ROS)、IL-6mRNA表达以及C2C12肌管上清液中IL-6的含量.结果:1)电刺激各组的ROS、IL-6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峰值分别出现在刺激75 min和120 min;2)IL-6mRNA表达仅在刺激75 man和120 min时明显增加(P<0.05);3)各指标随电刺激时间的增加都有先增加,然后下降,至刺激90 min时达低谷的变化规律,且ROS、IL-6含量在刺激90 min时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却明显低于其他各刺激组(P<0.05).结论:1)C2C12肌管在电刺激下产生的IL-6浓度变化及IL-6mRNA表达均呈"双峰曲线",说明电刺激引起肌管IL-6蛋白变化可能与其基因转录的变化有关;2)电刺激引C2C12肌管产生的活性氧与肌管IL-6蛋白含量和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一致,说明电刺激骨骼肌细胞收缩引起的活性氧的产生可能是肌源性IL-6产生和释放的调节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不同肌糖原状态下运动诱导肌源性白细胞介素6(Interukin-6,IL-6)表达及蛋白释放与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port 4,GLUT4)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通过特定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方案造成大鼠在运动前体内肌糖原含量不同,再观察定量负荷跑台运动后肌源性IL-6表达及释放与葡萄糖转运体GLUT4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结果:血清IL-6浓度在运动30min后显著增加,运动120min后达到峰值,运动后逐渐降低;骨骼肌IL-6mRNA在运动120min后显著增加,运动后3-6h继续增加至峰值;骨骼肌GLUT4mRNA在运动时并未增加,而在运动后3h开始增加,运动后6h达到峰值.上述三个指标在低肌糖原组的增加与正常糖原组相比更加显著.结论:低肌糖原含量可以促进运动中IL-6的释放及运动后恢复期IL-6和GLUT4的基因表达;运动导致恢复期GLUT4基因表达的增加很有可能与肌源性IL-6的表达及IL-6的自分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0.
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血液全血和红细胞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的影响,并探讨2,3-DPG与运动性贫血之间的关系;方法:国家跆拳道青年队和北京石景山运动技术学校中长跑28名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和血红蛋白指标结果分为女性贫血组(n=8)、女性对照组(n=10)、男性贫血组(n=4)和男性对照组(n=6).应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比色法(HiCN)和紫外测定法用于测定运动员血红蛋白和2,3-DPG水平;结果:运动性贫血男女运动员表现出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运动组的特点(女性对照组134.40±6.74 mmol/l,女性贫血组119.75±6.48 mmol/l,男性对照组144.00±7.04 mmol/l,男性贫血组109.75±11.50 mmol/l,P<0.01).无论是分性别还是不分性别,全血2,3-DPG和红细胞2,3-DPG均未表现出贫血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血和红细胞2,3-DPG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性贫血运动员不比正常对照运动员具有更高的2,3-DPG;水平,说明从氧分离曲线右移的适应性角度探讨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理是不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