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21.
前言从800米到3000米的中距离跑中,获胜者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在最后100米到600米冲刺能力较强的队员。一般来说,特别是在1500米比赛中,开始2~3圈较慢,而最后300~600米很快。例如,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1500米决赛中,约塞芬·凯西前400米速度为62秒25,接下来800米所用时  相似文献   
22.
23.
地理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地理环境对体育文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它决定了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人类遗传性状的变化是从事体育文化的客观条件;不同的地理环境,可以铸造人们的习惯、文化素养、价值取向,从而影响对体育文化的态度、习好。  相似文献   
24.
长期以来,我国优秀运动队在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由于受国内外各种气候的影响,我国优秀运动队的管理工作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传统的管理体系有时显得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在优秀运动队管理方面的不足,采用比较学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运动队管理资料及文献的分析,认为军队某些管理措施可运用于优秀运动队,从而使我国优秀运动队的管理日臻完善,促进我国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5.
<正> 一、课时的长短及密度美国中小学体育教学专家认为,必须坚持每天1次的体育课教学制度,课时的长短和密度要根据下列情况而定:大纲所规定的具体目的和任务;学生年龄;活动方式等。不同的内容,课时长短和密度的安排也不尽相同。如高尔夫球、骑马、滑雪、板球、划艇、舞蹈等,应每周安排两次,每次2小时;韵律操、田径、双人格斗、竞技体操等应每周安排3-5次,每次1小时;中学的篮球、排球、橄榄球、足球、棒球、曲棍球等,高年级每周安排3次,每次2小时,低年级每天安排40分钟的活动;小学的基本动作训练应作为体育课的基础,每天1次,每次30-40分钟;每周还可进行这样一些活动,如帆船运动、爬山、郊游等,时间为4小时以上;体育理论每周不得  相似文献   
26.
损伤,通常并非偶然产生,而是一系列过程的综合。其直接原因是人为因素所致。而主要原因是部分运动员在练习中,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健康,缺乏良好的恢复措施。有时,为了取得高水平运动成绩,在突击进行身体素质练习时,没有考虑到机体自然的形态变化。这种情况多发生在启蒙训练期。  相似文献   
27.
美国是世界体育强国之一,其中重要一条在于该国有着相当发达的中小学体育教育,这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人才资源。当然,体育教育的形式内容都同美国的经济水平有直接的关联,但确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下面是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一些基本特点和现状。  相似文献   
28.
甘肃省成年人体质机能状况与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机能测试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甘肃省成年人的体质机能状况与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该省成年男女“发胖”现象居多;体育活动内容与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缺乏时间、无兴趣、场地不足、缺乏指导等,是影响甘肃省成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9.
国际田联1994年2月出版的《田径新探索》杂志刊登了有关高水平运动员高原训练实际问题的有关资料。下面是这些在国际田径界一些知名的教练和专家提供的有关高原训练资料的简介。这些教练和专家是,伊·鲍曼(德国运动员D·鲍曼和什·弗兰克的教练),彼·  相似文献   
30.
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歇性低氧训练(Intermittent Hypoxic Training,IHT)是在平原借助低氧仪让运动员间歇性地吸入低于正常氧分压的气体,造成体内适度缺氧,从而导致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有氧能力的抗缺氧生理、生化适应,达到高原训练的目的。这一方法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