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教育   171篇
科学研究   19篇
各国文化   5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任何一次语文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都应根植于汉语的语境、人类的文化传统、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精神生命之中——这些都是语文的根基和原点,都是语文赖以生存的活命之“水”。语文教学只有回到语文的根基和原点之上,才能把握语文的实质,彰显语文的价值。那样,语文连同我们自己才会变得简单而又深刻,清晰而又丰富,独特而又生机勃勃,质朴而又楚楚动人。  相似文献   
112.
作文课上,教师创设一个作文情境之后,学生开始了作文写作,但写着写着,教室里发出了细细的低语声。“请安静下来!”教师生气了。蛰伏于教师的权威,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了。可过了一会儿,有些学生又情不自禁地嘀咕起来。这种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在作文时为什么喜欢讲话呢?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手则握笔,口却登场。”意思是一边吟诵,一边写作,说在写前,笔随声落。写作心理学也表明:出声,是语言由内孕到外化的一道关口,它可以加快语言由内孕转向外化,推动思维的迅速运转,提高写作的速度。同时,口念手写,还能借以判定所遣之词,所造之…  相似文献   
113.
入选课本的古诗,每首都堪称经典。它们穿过悠悠岁月,一路流淌,又不断吸纳新的思想小溪,汇聚成经典的长河。贺知章的《咏柳》一诗,以柳叶的滋生,烘托出春天到来的信息,预示着万物的复苏和茁壮成长,是篇"咏春"名作。刘敏威老师教学《咏柳》时,正是力求把这朵浪花融进"柳"之经典长河,并让它在学生的生命课堂上欢快地流动。  相似文献   
114.
为什么强调教学品质?一个新词就像是一粒新鲜的种子,播在讨论的土壤里。维特根斯坦的话告诉我们,一个命题的提出,能够衍生出新的思维。和教学品质概念接近的,应是教学质量。我们要抓素质教育,但不能丢了教学质量。在这样的语境里,教学质量异化成考试分数了。当前,有效教学高效课堂的口号风起云涌,在各种导学案堂堂清的流水线操作下,有效教学异化成效率教学了。经济上一味追求GDP,  相似文献   
115.
116.
魏星  张琦 《成人教育》2012,32(8):95-96
通过对山东17个地市的168个村落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村落传统体育的形态特征、价值与现状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山东村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学生所说的话是平常会说的话怎么办? 魏星:教材中口语交际的内容大多数是日常的生活,如做客、问路、看病、打电话等。如果我们简单地照搬生活,模拟表演一下,学生所说的话也大多是平常会说的话,这就意味着,学生的水平还在原地踏步,课堂也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程标准把阅读教学的本质界定为“对话”,这就意味着,“文本”是一个特殊的对话伙伴。也只有通过深入的对话,达到“物我合流的交响”,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赋予教材文本以生命。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善于和这个对话者“打交道”,致使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游离主题的对话”、“不具实质的对话”、“互不碰撞的对话”等问题,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流失、浪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解剖式阅读”肢解了文本。一些老师错误地把文本当成“教本”,把文本内容当作教学内容,认为一篇课文讲清楚了,…  相似文献   
119.
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在一次笔会座谈中发言,认为20世纪以来我们犯了两个短时期内改变不了的大错误,那就是人口和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闻听此言,在灵魂震憾的同时,我私下里提出这样的命题——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确确实实应当进入反省时代了;中国教育进入全社会共同反省、审视甚或忏悔自己的时候,也就是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开始!——就在这个时候,我读到了李镇西。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