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2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3 毫秒
21.
当今,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网络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在校大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主张从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行为。目前,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以其自身的特点呈现出越来越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在深入分析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的功利化、非理性化倾向凸显;参与规范缺失、引导机制匮乏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的路径。  相似文献   
22.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效的作业设计可以真正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现实教学工作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注重机械记忆,重复练习多,缺乏灵活性与趣味性;  相似文献   
23.
<正>苏教版现行教材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文体,叫"文包诗"。顾名思义,即以鲜活生动的文字将诗人创作诗歌时的动机缘由、心境情感等相关因素体现在文字中,最后将古诗在文本中水到渠成地展现出来。这种独特的文本体裁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切不可以传统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那该如何教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呢?一、文包诗的价值阐释文包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唯有对作者创作的目的和过程有了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才能真正厘清文包诗存在  相似文献   
24.
从学位论文选题的跨学科现象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雪霞 《体育学刊》2006,13(1):88-91
查阅分析了体育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认为跨二级学科是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普遍现象,结合当前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征和差别,阐述了体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应按一级学科的宽口径培养研究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又使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文章通过对河南科技学院学生利用网络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进行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6.
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教师的点拨,教师要做到角色的转变,要使自己成为平等中得"首席",为学生的成长搭桥铺路. 一、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通过探索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主动探索,勇于创新.  相似文献   
27.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有效的作业设计可以真正巩固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现实教学工作中,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注重机械记忆,重复练习多,缺乏灵活性与趣味性;作业内容繁、难、偏、旧,缺乏应用性;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距甚远,缺乏针对性;题型设计不能面向全体学生,缺乏层次性……以上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语文作业究竟该如何设计,才能充分体现“有效性”呢?  相似文献   
28.
张雪霞 《师道》2008,(10):48-49
精细化管理是现在许多学校都在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管理说到底就是强化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要求每一个人都到岗、到位,凭着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的态度,尽责尽能。实施精细化管理确实改变了以往互相推诿扯皮,“有事没人管,无事瞎空忙”的现象,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必须正确区别以下两个“不等式”。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综述论文的定义、选题及格式要求方面,详细阐述了护理文献综述的撰写,以方便广大护理工作者撰写护理综述论文。  相似文献   
30.
与内地"新疆高中班"迥异的是,内地高校"新疆班"学生数量相对偏少,但思想却异常活跃,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疆俗楼兰文化"的浸润和牵引下,构建起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交际圈",族群"自我辨识"意识凸显。如何才能打破地域文化的局限,增强"新疆班"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融入内地高校学习、生活环境,是值得慎思的议题。文章通过对安徽高校"新疆班"学生在皖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从加强教学的视角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