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8篇
  免费   1篇
教育   211篇
综合类   28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向前发展的客观要求;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并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2.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分别构成了我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模式维持机制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基础、核心内容、力量源泉以及总体原则。  相似文献   
83.
科学把握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是进一步推进新的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总的来说,政经互动规律、分层渐进规律以及发展创新规律构成了我国新社会阶层有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4.
无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还是从事实判断的角度来考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题中应有之义,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祈向和实践目标诉求;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以及历史价值论等理论视野中成功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当代诠释,从而极大地彰显着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8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赋予深刻的历史启示:一是要实现与中国的社会实际、历史传承以及时代特征相结合,二是要实现本土化,三是要实现"视界转换";这为中国社会学实现其理论主题由"发展与社会转型"-"秩序与社会整合"-"公正与小城镇建设"的转换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及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建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社会学研究主题转换的动态、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86.
论底线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线和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底线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从其科学内涵来看,它是差异和谐化与和谐差异化的逻辑互动,其中“类同一性”是底线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社会稳定是其直接目标,社会发展是其核心内容,底线公平是其伦理目标;底线和谐社会的理论建构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7.
和谐社会:新时期维护高校稳定的现实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中的高校稳定具有主体性、公共性、动态性和生态性的特征,这就决定了新时期要维护和实现高校稳定,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改革,并建设良性的高校自然生态、高校经济生态、高校制度生态以及高校文化生态等。  相似文献   
88.
邓小平理论中内蕴丰富的领导思想。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是具有广泛历史性、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的科学领导思想。着眼于历史哲学的理论视野,对邓小平领导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地位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9.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事实上形成了一种革命型现代化模式;这是有效解决中国社会现代化历史前提、建立强有力的现代化领导权威、化被动现代化为主动现代化的最佳实现途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革命方式驱动社会现代化的革命型现代化模式不断暴露其局限性,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与桎梏,并最终为新的现代化模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90.
实践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属性;实践理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创新精神的基本理论视野;着眼于实践理性的理论视野,实践创新是我们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