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3篇
教育   153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黄周星《制曲枝语》与毛先舒《南曲入声客问》,是明末清初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戏曲论著,前者以"创作论"为主,后者则以"入声"为切入点,重在对唱法艺术进行讨论。崇尚"本色语",主张"少引圣经",反对"割凑曲名"与"堆垛典故",提倡"雅俗共赏",并以"能感人"为其旨归,是黄周星戏曲认识观的核心所在。毛先舒的戏曲认识观,则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远"声律"而近"音律",二力主南曲中的入声作"两截"唱,三是讲究唱法艺术的精益求精。二人的戏曲认识观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52.
过去人们依据裴廷裕《东观奏记》的记载;认定李商隐卒于大中十二年。此说有误。本文根据有关资料考定李商隐的卒年应为咸通二年,享年五十岁,从而解决了《锦瑟》“五十弦”的含义问题。  相似文献   
53.
本文对韩愈的妻室与子女问题之历史真实作了重新考察,并对有关载籍中的疑窦进行了新的笺释与订正。认为:韩愈在贞元十二年29岁时于洛阳与卢氏结婚,共生三子五女,其中,长子约病卒子元和八年,少于韩州仇系韩愈卒后所生。卢氏卒于开成四年,其时韩愈已死15年。  相似文献   
54.
苏轼是唐诗批评史上“孟王优劣论”的始作俑者,他以“才学”说评论孟诗,影响既大,所受批评亦众。明代的“孟王优劣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以钟惺为代表的“孟不及王”说,其二为以李东阳为代表的“王不及孟”说。前者遭到了明清两朝诸多诗论家的质疑与辨驳,后者则为闻一多所支持。潘德舆是清代推崇孟浩然其人其诗的代表。  相似文献   
55.
前人将孟浩然的诗歌细分为七类甚至十类,弊端种种,有失科学。现存的孟诗实际上是由“山水田园”,“交往赠答”与“怀思兴叹”三类构在的。山水田园诗是孟浩然诗歌的代表作,它不仅充分反映了作对大自然的赞美与向往,而且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尽寓其中。交往赠答诗在孟集中数量既多,名篇亦众,所体现的是盛唐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和关系。怀思兴叹类是诗人真情的一种学反映,具有内容丰富,感情强烈,形象鲜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56.
针对陈铁民《再谈考证古代作家生平事迹易犯的几种错误》一文所存在的问题,择其要者,从五个方面对其进行驳评,并就导致其错误说法的原因也进行简要剖析,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7.
西蜀花间词派的形成,是受长安花间词创作影响的结果。长安的花间词创作,以温庭筠、裴諴等词人为代表,在前后长达约七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花间词派,并对当时与后世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这一词派也有着自身的特色和成就,如以情胜理的艺术精神,等等。  相似文献   
58.
以批评柳永词为“柳七郎风味”而著称的苏轼,其实也创作了大量的“艳科词”。以对女性的描写为视点,苏轼的“艳科词”大致可分为“侍儿词”、“妻妾词”、“歌妓词”等诸种类型,且在艺术上不乏与“花间词”相类者。导致苏轼创作“艳科词”的主客观原因,既与豪放词在北宋不受欢迎、“柳七郎风味”大畅其行的社会背景相关,又与苏轼对其词学审美认识的调整与改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9.
赵宋一代,共有包括理学诗派在内的11个诗派。由于北宋与南宋表现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而使致这两个时期诗派诞生与形成的原因也就各有所别。北宋立国之初,由于其典章制度、文化学术等方面均与李唐关系密切,因而"宗唐"的文学史现实,即催生了活跃于这一时期的诸诗派。而南宋诸诗派,因"靖康耻"等时局的重要变化而形成。介入两宋之间的理学诗派,则是因传统儒学一变而为"道家"的结果所致。  相似文献   
60.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