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01篇
科学研究   4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2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这是美国一所普通的幼儿园。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上来。“孩子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某周星期一,我在批阅学生周记时,读到任磊同学的周记,题目是《老师,你错怪了吴琅》,我  相似文献   
22.
高等职业教育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需要;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评估工作的两大基本功能就是价值判断功能和促进发展功能,这是学校实行自律和加快发展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23.
随着计算机的猛速发展,AutoCAD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改革,改进了传统建筑设计的不足,大大提高了建筑设计能力和速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文章主要研究AutoCAD技术在建筑设计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4.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我们应该对它作一番全面的审视与完善,使它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固有观念中的“预习”有着哪些不足?应该作何改变和完善呢?一、预习提纲:变详细为简约“预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预先学习课堂教学中有关的内容。布置预习,免不了要有提纲。许多老师都认为,预习提纲越详细,越有利于学生课前的学习和教师课中的检查,也越能提高预习的效益。到目前为止,许多老师所布置的预习提纲,从生字的学习到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再到重点句段的理解,以及具体问题解答,简直就是一…  相似文献   
25.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作用呢?我想结合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几篇小说来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展示时代背景,深化主题思想小说三要素之一就是环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不仅是一幅风景画,而且是一幅社会风俗画。它既是主人公活动的典型环境,也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开头,描述小弗朗士去上课的那段路上,作者为我们展现的一段文字:“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天真、幼稚、贪玩的小弗朗士一味欣赏着美好的景色,倾听着清脆悦耳的鸟声,一切对他来说是那么舒坦…  相似文献   
26.
爱者之贻     
今年,全校闻名的任建就读我班。教过他的老师都说,谁接了这个学生谁倒霉。这个学生父母离异,和外婆一起生活。学习不用功,整天打闹不休,不仅把班级搞得乌烟瘴气,还经常和老师顶牛。听了其他老师的介绍,我不禁心中  相似文献   
27.
“预习”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对它作一番全面的审视与完善,使它更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一、预习提纲:变详细为简约布置预习,免不了要有提纲。一般认为,预习提纲越详细,越有利于学生课前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中检查,也就越能提高预习的效益。因而有的预习提纲,从生字词的学习到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再到重点句段的理解,以及问题的解答,简直是应有尽有。但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来看,实在利少弊多。首先,不利于学生读书。布置过多练习题的预习,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多作题,少读书”。再次,不利于学生的感悟。学生…  相似文献   
28.
自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位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以来,“语用”教学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新风尚,成了广大语文教师的集体意识和追求。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中课文角色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会发挥哪些新的作用?应该做出哪些相应的教学运作?本文谈个人的一管之见。一、把课文当“文章”读: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中的课文就是一篇篇文章,选进教材前,它们几乎都是被作为文章创作  相似文献   
29.
30.
这里所说的“动”,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量较大的学习方式,例如表演、讨论、游戏及操作等。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动”越来越多——“动”的时间增长,“动”的形式增多,“动”的频率增快。这意味着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方式的改变。但课堂教学在出现了许多令人欣喜的“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不合时宜的“动”,有必要引起我们的警觉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