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343篇
科学研究   6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19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21.
在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安排约2课时,下面笔者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研究方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522.
根据教育部提出的 "做中学、做中教" 的中职教学改革思路,以项目化、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工作过程引领等教学法为特色的一体化课程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导理念,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我国历次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这场改革的形成,不仅在于政府的有力推动,更是源于中职学校自身强烈的改革意愿. 为此,我们专门邀请了全国课程开发专家来校指导工作. 在学习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逐步形成了以校企合作为核心的理念,主动承担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的设计和编写工作.结合我校示范校建设核心课程开发的经验,笔者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23.
安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在为淮河文化传播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困境和挑战。安徽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拓宽了淮河文化的传播渠道,打破了传播的时空限制,有利于淮河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但新型主流媒体碎片化传播,受众娱乐化消费理念,数字传播创新力度不足,人才资金匮乏等因素不利于淮河文化的传播。强化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建设、创新传播形式、加大投入、人才培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产业政策是淮河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焕发光彩的出路。  相似文献   
524.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本文从六个方面对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25.
陈兵  刘梅 《成才之路》2014,(34):24-24
在我国的教学体系中,中职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职教育院校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中职院校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探索学生成才与就业导向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成才的途径与就业的方向。教师要认真构建成才与就业为指导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加出色的人才。  相似文献   
526.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要求现在的外语人才必须是面向社会的创新人才,从而要求培养外语人才的学校也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寻求新的教学模式。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中日合作项目为例,通过对现行模式的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并探索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527.
副助词「まで」和「さえ」有各自不同的意思;同时,也有相同的意思。例如,都可以表示例示某一事物,以此来类推其他,但在表示这一意思时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基于此,就这一意思二者的特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希望对日语学习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28.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是加快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授课班级13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利用多元有序Logit模型对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较为满意;班级、性别、自学能力、校园网络、教学资源、获取帮助、应对能力、课堂表现等因素均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29.
近代世界的出现,使人类逐渐从农业文明经工业化的推进,愈发深入的步入城市文明,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人口和产业要素的大规模空间聚集,加速了对有限空间(土地)的竞争,使得空间(土地)价格在经济成本中的权重持续增大,成为经济空间发展的内在逻辑。继而将城市经济引向两种不同的建构方向:一种是基于资本对空间交换价值的收割效能,城市经济走向空间化和产业空心化;另一种是资本规导基础上的对空间使用价值的治理原则,促进城市经济实体化、知识化、技术化,并实现城市生存环境的公共性,为城市美好生活提供坚强的物质支撑和社会环境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