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教育   2篇
科学研究   3篇
信息传播   1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信息构建理论在政府门户网站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实际。指出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构建要达到清晰化和可理解。以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网上信息处理的目标。为实现此目标需要构建起以科学合理的信息组织系统、规范标准的信息标引系统、完善的信息导航系统和多样全面的信息检索系统为核心的政府门户网站信息构建体系。  相似文献   
13.
RSS:网络信息"聚合"利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玉伟 《现代情报》2006,26(2):221-222
RES作为一种基于XML元数据标准的全新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在网络信息构建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RSS的起源、特点、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校图书馆空间认知实证研究——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旨在了解馆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为高校图书馆空间再造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过程] 使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调研广东省各高校图书馆馆员及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的认知情况,以利益相关者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法、跨学科研究法、统计分析法与描述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二者在图书馆空间评价、空间需求和空间改造方面的认知及差异。[结果/结论] 馆员、读者都普遍认同图书馆空间的价值和作用。读者认为图书馆空间应该具有社交、研讨和自习等属性;馆员主张设置群体(小组)研习空间、开展多样化空间服务等。二者的空间认知各具差异,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和完善了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近十年我国档案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对历年档案学立项数量和立项单位进行了统计,指出档案学在图书馆学、情报与文献学中所处地位不高;在档案学研究中,中国人民大学领先于国内其他高校,具有明显的优势。笔者认为十年来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电子政务、档案信息化和电子文件等方面,并对未来的档案学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新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讨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二者关系出发,指出了目前公共图书馆尚未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原因。认为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及其公共服务职能。决定了公共图书馆是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最有利场所。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通过对广州大学城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现状进行研究,总结其服务特点和不足,并归纳出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框架和策略。[方法/过程]运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从空间类型设置、服务设施建设、空间预约管理和空间服务再造4个方面对广州大学城10所高校图书馆的空间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从空间资源、设施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评估4个方面构建服务框架。[结果/结论]高校图书馆空间服务策略是:制定科学的空间服务发展规划;建立多元化的服务空间;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推动空间服务;制定空间服务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8.
RSS:网络信息“聚合”利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RSS作为一种基于XML元数据标准的全新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在网络信息构建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介绍了RSS的起源、特点、基本原理及其主要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共图书馆服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有关概念,指出政府信息公开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在服务目标与服务手段方面具有一致性,且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束漫  伍玉伟 《情报杂志》1999,18(4):22-23
1 引言 如今,“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革命”这些词语被广泛使用,人们热切地讨论着全球性热点问题——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应用以及21世纪的未来时代——信息时代。由于发达国家,尤其美国在信息化方面已先行了一大步,使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转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诸方面的巨大变化。伴随着这些变化,出现了“信息社会”一词,并且很快被大众接受。在我国,对“信息社会”的认识和界定十分模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