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7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51.
在中华书局史乃至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中华教育界》这份刊物有着特殊的地位。它创刊于中华书局成立之时,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第一份刊物,也是中华书局在以后的期刊经营活动中,最不肯放手的一份刊物。  相似文献   
52.
53.
抗战时期大后方书刊出版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期间,饱受战争重创而迁徙到内地的中国出版业,在至艰至苦的条件下艰难复兴与重建,屡仆屡起,显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命力.从规模和实力而论,战时的中国出版业,由于敌人的破坏和战争的恶劣环境,确实较战前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倒退,但就出版精神而言,现代出版业的先驱和仁人志士们,在国家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含辛茹苦,弦歌不绝,表现了为文化而奋斗的豪迈气概.八年中,大后方出版图书22552种,出版期刊2000余种.①在当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出版机构游移无定,出版物市场又局限于内陆的情况下,能有这样一种出版成绩,确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54.
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社会开启了流变模式,期刊获得了迅猛的发展.此中原因,在于期刊的快速、共时、连续的特征,从而构建了有别于书籍的社会性特性.作为连接社会的端口与平台,期刊在变动不居的社会潮流激荡中,其实一直遵循着戊戌时期康梁等人论述的"通"和"开"的社会功能,只是不同时代语境下的期刊目标指向有所分别而已.通过"通"与"开"的双重社会性路径,共同形塑出了近代社会的现代性品格,期刊本身也缘此生长,成为中国社会交流的中心.  相似文献   
55.
新图书馆运动对近代出版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相似文献   
56.
今年是中华书局成立90周年.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中华书局是仅次于商务印书馆的第二大出版社.把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放在一起进行一番比较,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远的不论,就拿人们现今对这昔日两家最大的出版社进行研究来说,中华书局处于明显的弱势,商务印书馆在学术文化史上的地位,已得到时贤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57.
濒临胜纪末,怀旧的情绪不屈不挠,挥之难去,访问各种“老字号”的书刊便应运而生。当然,出版入并非尽为他人铺陈往回故事,江西教育出版社年初推出的《书局旧院》一书,忆及的则是出版人自家的身世,令业中人如我者读来颇生感慨。出版业的旧踪本可上溯到唐,甚至更早,但古人的手工雕刻,作坊式经营恐怕难以提起当今出版人的兴致。读书把旧这定位于近现代出版业,我想作者应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来去日不远可资殷鉴,二来现代出版业的源头、发展实发生于被时,相互传承的脉络明晰;三来近现代是一个生产大出版家的年代,有着那么多好的传…  相似文献   
58.
张静庐这个名字,常被今人提起,大半是因为他晚岁编的那套史料翔实、编排有序、注释完备的八大本《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汇编》。该史料问世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近现代文学史、教育史、文化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者的重视,列之为重要参考书;而对近现代出版史研究者来说,自然更是不离案头左右,  相似文献   
59.
说起北新书局,不能不从北京大学新潮社讲起,因为两者之间在历史渊源上,有着前接后续的关系。这种继承关系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其一,书局名称上的继承。北新书局的“北新”二字,是北京大学和新潮社各取首字后的缩写。这种取名,不是偶然的。显然,北新书局有意要打着新潮社的牌子,借用新潮社在学术界、文化界的号召力,借用新潮社以前所出书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0.
黎锦晖(1891~1967),字均荃,出身于湖南湘潭望族。他家八兄弟,三姐妹,个个了得。大哥黎锦熙,昔日的国语运动领袖,著名的语言学专家;三弟黎锦耀,地质矿冶学家;四弟黎锦纾,教育家;五弟黎锦炯,土木工程学家;六弟黎锦明,左翼作家;七弟黎锦光,音乐家;八弟黎锦扬,美籍华人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