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16篇
科学研究   1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本研究旨在探究临床医学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入学特征、培养过程和毕业结果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两者结果影响因素上的不同,为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完善提供依据。利用2021年度研究生培养质量反馈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在个体特征和入学动机方面,两类硕士存在显著差异,“殊途”明显;在培养过程方面,专业型硕士生对培养过程的评价整体较低;在毕业去向方面,两类硕士异中有同,毕业生就业部门均90%以上为医疗卫生机构,且就业岗位多为专业技术岗。进一步分析显示,无论对于学术型硕士还是对于专业型硕士,入学特征中的个体特征均能很好地解释两类硕士是否读博,培养过程能更好地解释就业满意度。研究建议,要进一步明确两类硕士培养目标与招生定位;完善培养过程,提升专业型硕士培养质量和学习体验感;增强针对两类硕士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12.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今天,电力光通信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光纤保护将为继电保护提供稳定的通信通道,为电力安全生产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应用前景广泛。纵联保护原理是将被保护线路各变电站端的线路保护装置利用某种通信通道纵向联接起来,保证随时沟通,当线路故障时,变电站每端的线路保护装置将各侧测量的电气量分别传送到各端,每端保护装置对各个方向的的电气量进行鉴别比较,迅速确定故障发生范围并立即反应是否动作。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20年2月至3月开展的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调查和国内各地区疫情数据,通过描述统计、 多元线性回归和工具变量等方法,就新冠疫情对医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冠疫 情对中国医学生职业认同具有明显影响,有 71.18%的临床医学生表示疫情让自己更加坚定了从事医生职 业的信念。OLS回归结果显示,疫情关注度高的医学生职业认同提高程度显著更高,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 况下,平均显著高0.450个标准差。进一步分析显示,疫情前具有从医意愿会显著增强疫情关注对医学生职 业认同的正向影响。师长参与疫情防控对医学生职业认同具有显著影响,但不会增强关注度对医学生职业 认同的影响。使用各地疫情数据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分析获得了较为一致的结果。鉴于此,医学教育工作者 可从本次疫情获得启示,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教育工作以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17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生和专业型博士生在科研产出及影响因素上的不同。研究发现,临床医学专业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型博士生教育在学生群体特征和院校培养过程上存在明显不同,两者在学生录取形式和学生课题参与数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学术型博士生在总体科研产出和国际论文产出上均显著高于专业型博士生。在控制院校、学生群体特征及培养过程等条件下,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对总体科研产出有正向显著影响,对国际论文产出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读博动机与期望对学术型博士生的总体科研产出与国际论文产出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培养过程中的课题参与对两类博士生总体科研产出和国际论文产出均作用明显。学术型博士生教育和专业型博士生教育要根据各自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升博士生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海子: 你们好! 在你们精心建造的花园里畅游,实在是愉快的事情,因为我热爱孩子,因为我热爱教育,因为我热爱写作。虽然我只能算是刚刚开始,但我相信海子的话,“铺开纸写稿的时候,你就开了一条前途宽广的成长道路;文章登上杂志的时候,你就登上了一层视野更宽广的人生台阶。”这是多么温暖,多么诱人的鼓励。我分明地感受到你们殷切的希望。所以我拿起了笔,我要从写评刊做起。  相似文献   
16.
在医教协同的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学生发展成效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基于高等教育学生发展的增值视角,利用全国代表性的54398份学生调查数据对医科学生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医科学生学业成就整体偏低,即相比其他学科,院校期间医科学生能力增值相对较少;医科学生在学生发展上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专业能力增值上显著更多,临床医学类专业和非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学业成就上存在一定差异,且明显受入学动机的影响;医科学生在学业成就上存在明显的年级特征,其增值在大三年级最为明显,且女性、农村、第一志愿录取的医科学生学业成就相对更高。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高质量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供给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医学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完善质量保障机制以促进教育质量持续改进。近年来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各类医疗卫生人才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医学人才培养协同模式基本形成,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建立,胜任力导向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展开,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进一步推进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应注重建立人才供需平衡机制,优化人才供给结构;理顺各主体权责关系,系统推进协同育人;完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强化内部质量文化;科学开展“新医科”建设,构建智能医教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