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13篇
科学研究   11篇
体育   1篇
信息传播   3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实现途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对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总结出4条主要的实现途径:与图书馆服务结合、远程教育平台、开放式课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以各途径特点为线索分别进行介绍,并从开放性、合作性、个性化等方面进行比较,试图寻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
大学图书馆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构架、用户层次、功能模块、技术支持、资源数据库5个方面介绍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的构成及功用,分析其有用性,以解决当前信息素质教育领域存在的数字化程度不高、缺乏合作交流等问题。证明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大学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23.
科技立项评估的目的是对科技项目的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进行评判,以利于决策主体选择能最大限度实现价值主体需求的项目组合,因此在评估过程中,评估指标的确定是关键.从科技立项评估中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科技立项评估中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科技立项评估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4.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美国社会学学者乌尔里希·贝克认为这种风险是“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①现代文明虽然取得了比传统社会更好的生存环境,但是不得不面对新环境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风险.将这种风险推到风口浪尖的强大助力,则来源于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使社会大众对媒介的依赖越来越深,同时也使更多危机被带入“公共领域”,从而加剧了大众对风险的感知.  相似文献   
25.
宋琳琳 《当代教育科学》2021,(4):F0002-F0002
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鲁道夫·斯坦纳是人智学与华德福教育法的创始人,本书作者吉尔伯特·蔡尔兹正是华德福教育法的实践者,他对斯坦纳教育哲学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对晦涩的理论进行了生动形象的表述,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向读者呈现了清晰、完整的课程设置及其原理,可谓斯坦纳教育哲学的导论。  相似文献   
26.
27.
陈红芝  宋琳琳  孟丽 《大观周刊》2012,(35):150-151
红花是一个集医疗与保健为一身的草本菊科植物,但是目前对红花的开发仅局限于花冠,对红花苗菜的开发利用甚少,本实验是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研究红花种籽播种45天后红花苗菜内K, Ca , Mg , Fe , Cr , Cd , Se , Pb , Cu ,Zn十种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人体必须的常量元素Ca,K, Mg含量分别是15.53 mg/g,55.16 mg/g,4.612mg/g,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的Fe,Cr,Se,Cu和Zn的含量分别是0.268mg/g,0.003388mg/g,0.6397mg/g,0.09514mg/g,0.071mg/g,此外,还含有Cd0.007mg/g,Pb0.1877mg/g。  相似文献   
28.
本文首先探讨了构建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结构模型的参考模型及理论依据;其次根据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提取了影响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的关键变量;最后在对上述变量间关系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了政府门户网站公众满意度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29.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本文通过对其原则,及核心内容的探讨,希望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0.
宋琳琳  刘明 《出版广角》2021,(21):71-73
传播仪式观给人文社科类期刊的共振与认同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文章旨在通过焦点的打造、前逻辑的唤醒、边界的架设与仪式场域的建构,促使期刊互动仪式的循环链条实现闭合,助力学术期刊形成特殊的仪式现场,从而强化人文频率的共振与归属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