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信息传播   30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传统新闻学一直以有组织的职业化新闻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理论线索基本按照"新闻活动——新闻事业——新闻工作"[1]展开。这从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新闻教学中使用较多的几本理论教科书中可见一斑。"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  相似文献   
22.
芮必峰  陈夏蕊 《新闻界》2013,(14):62-66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过去被排斥在新闻生产之外的公众,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介入专业新闻生产过程。针对专业化新闻生产提出的传统"媒介素养"在中国尚未来得及全面普及,新的媒介技术又使新闻生产进入了一个"去专业化"的过程。新传播技术在给人们交流带来便捷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什么问题?它对"媒介素养"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该如何在新传播技术条件下培养新媒介素养?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3.
生动的消息离不开生动的语言,而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在消息写作中,选择动词是值得格外花一番功夫的。西方有的记者说:应像寻找情人那样去寻找动词。一组甚至一个用得恰到好处的动词,往往能使一篇消息增色,甚至成为这则消息的传神之笔。多数消息写的是刚刚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动词的动态性能增加其形象性和现场感,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请看1984年8月8日《羊城晚报》上一则消息的开头两段:  相似文献   
24.
25.
西方“媒介哲学”评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媒介哲学”评介芮必峰西方,尤其是美国新闻或传播学者,习惯把探讨新闻媒介与政府以及其他干预势力之间关系的各种理论称之为“媒介哲学”(mediaphilosophy),一些港台学者则称之为“新闻哲学”。本文拟对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以来,...  相似文献   
26.
在长期的新闻工作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新闻传播思想,相关论述散布于马克思各个时期的不同著作中.而其中论及最多的,是新闻规律.马克思主要论述了新闻活动的“报刊的有机运动”规律,新闻实践活动必须遵守的真实性规律以及描述客观性原则的“一般的公正”规律等.  相似文献   
27.
新闻界的"学习运动”在宣传管理中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基础性工程.本文以前些年曾在全国新闻界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为例,沿着汤普森所谓"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的思路,说明和解释"学习运动”何以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项"统治技术”;并部分吸收吉登斯的"策略行为”分析原则,分析它是如何通过"自我技术”的中介进入新闻生产领域的.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统治技术”的"学习运动”,通过参与者"自我技术”的中介,在实际宣传管理中建立的是一种"象征性服从”关系.其基本特点是:被管理者一方面保留对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式的某些怀疑甚至不满,另一方面又通过一定的象征形式在表面上表示认同和服从.后者又构成来自权力制约的前提条件,而管理者对此似乎也有明确认知.  相似文献   
28.
本文作者介绍了早期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和库利对人际传播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这些研究成果对后来传播学研究的影响。作者主要介绍了米德的“符号互动理论”、朱德和库利关于“自我”的理论和库利的“初级群体”理论。作者认为,米德在人的互动之间插入了一个符号解释的因素,这是后来传播研究视角转移的理论依据;米德和库利关于“自我”的理论则对人际传播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初级群体”理论在“两级传播”理论提出后,被重新发现,并在传播学界得到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29.
30.
芮必峰 《新闻大学》2012,(2):15-17,9
正如本次会议"邀请函"所言:"中国自有新闻学研究开始,大致就是以功能主义为主。改革开放以后所引入的美国式传播学,恰恰遵循的也是同样的路数。这种以结构存在为前提,以工具理性为基础,以媒介功用为重点,以秩序整合为依归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新闻传播研究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