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教育   72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1.
阿Q相     
想来读过《阿 Q 正传》的人永远不能忘记阿 Q 的思想意识罢?《阿 Q 正传》的精髓就在这种“阿 Q 相”的有力的揭发。“阿 Q 相”的要点,约可撮举如下:事实上失败或屈伏的时候,便有“精神上的胜利”聊自安慰,于是“反败为胜”,睡觉也酣甜了。阿 Q 的名言,所谓“被儿子打”,所谓“我的祖宗比你强”,就是他“精神胜利”的哲学。赵太爷或赵秀才的大棍子打将来时,照例是不敢抵抗;假洋人的小手杖打将来时,也是无抵抗;但在阿 Q 视为平辈或低一辈的王胡小  相似文献   
12.
雷雨前     
  相似文献   
13.
爱读的书     
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小说之类,从前谓之“闲书”,读“闲书”,不外因为“有闲”而求消遣。这是一种旧观念。现在虽然也还有不少人为了消遣而读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但“闲书”这名称到底也不大时行了。文学作品现已被公认为精神食粮之一种,写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写作出来的东西不是供人消遣的。不过又有了“趣味”说。据这一说,人们读文学作品,大抵各就所好…  相似文献   
14.
可以分做两方面来谈:第一是写作的动机。1930年春我回到上海,那时正是上海等各大都市的工人运动高涨的时候。我在上海的社会关系,本来是很复杂的。朋友中间有实际工作的革命党,也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间有企业家,有公务员,有商人,有银行家,那时我既有闲,便和他们常常来往。从他们那里,我听了很多。向来对社会现象,仅看到一个轮廓的我,现在看得更清楚一点了。当时我便打算用这些材料写一本小说。  相似文献   
15.
旧书铺     
茅盾 《快乐阅读》2013,(20):5-6
来重庆的人,常常被街道的新旧名称弄得头痛。当然新名称有它方便的地方,可是你雇人力车时如果只说一个"中正路",那恐怕你就不大受欢迎。因为中正路并不短,车夫们懒得多费口舌问明你究竟要到中正路的哪一段,旧名称却  相似文献   
16.
天窗     
推荐理由:小小的天窗,在茅盾先生的笔下,变得如此的神奇。孩子们,快快打开天窗去拥抱外面的阳光吧!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虎虎地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里就黑的地洞里似的。  相似文献   
17.
炮火的洗礼     
我遇到了许多的眼睛,都异样地睁得很大:这里虽然有悲痛,但也有钢铁似的冷光;有忿怒,但也有成仁取义的圣哲的坚强;有憎恨,有焦灼,然而也有“余及汝偕亡”的激昂。这都是十天的恶战,三昼夜沪东区的大火,在中国儿女的灵魂上留着的烙印,在酝酿,在锻炼,在净化而产生一个至大至刚,认定目标,不计成败,——配担当这大时代的使命的气魄!惋惜着悲痛着沪东区的精华付之一炬么?不错,那边有我们同胞血汗的结晶,有我们民族工业的堡寨,我们不能不悲痛。但是敌人的一把火烧得了我们的庐舍和厂房,却烧不了我们举国一致的抗战的力量!不,敌人这一把火,将我们万…  相似文献   
18.
香市     
"清明"过后,我们镇上照例有所谓"香市",首尾大约半个月。赶"香市"的群众,主要是农民。"香市"的地点,在社庙。  相似文献   
19.
我似乎已经从这单调的呜呜中读出了无数文字早上醒来的时候,听得卖豆腐的哨子在窗外呜呜地吹。每次这哨子声引起了我不少的怅惘。并不是它那低叹暗泣似的声调在诱发我的漂泊者的乡愁;不是  相似文献   
20.
可爱的故乡     
浙江是个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人材辈出的地方。虽然我仅仅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代,却深深地怀念它! 我的家乡乌镇,历史悠久,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何以名“乌”,说法不一,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历代都在乌镇驻兵,明朝曾在此驻兵以防倭。乌镇在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