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黄海澄同志运用系统沦、控制论、信息论的方法论研究美学理论,在美学界洞开美学迷宫的浩大工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颖的理论系统。 一、系统论、控制论的运用与美学理论系统核心层次的形成 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素为美学家瞩目,见解因之蜂起。黄海澄同志运用系统论的精髓:当代辩证的总体思维方式,提出“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从社会系统结  相似文献   
12.
独立的美学体系在近代形成后,从单质版块结构依次走向版块有机集成结构,系统整合结构,最后走向当代的系统生成结构,形成审美生态学。  相似文献   
13.
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大概摇头反对者甚少,点头共鸣者甚众。但如追问其能“甲天下”的原因,则见解蜂起,莫衷一是了。 桂林“山水贵虚心”(郭沫若语),虚空美应是它“甲天下”的主因之一。 桂林山水的虚空美形态 虚空,为桂林山水美的主要层次,有显、隐两种形态。前者又分清晰型和迷离型两类。 清晰型显态虚空美,主要从桂林山水结构中体现出来。桂林山水为环形结构:处于圆心的独秀峰为第一层次;漓江(段)、桃花江(段)、杉湖、榕湖、长湖、八角塘所组成的环形圈为第二层次;叠彩山、猫儿山、塔山、象鼻山、隐山、宝积山所组成的环形圈为第三层次;鹦鹉山、虞山、屏风山,七星山、南溪山,西山所组成的环形圈为第四层次;尧山以及桂林其它方向的远峰为第五层次。这五个层次,互相间隔,稀疏虚空;同一层次的景观,也两实夹虚,势连形断;整体结构上的山体面积之和约为156.67平方公里,仅占整体结构面积即市区面积的27.73%(桂林的水具虚空美,下面会论及);从而显示出了整体结构的简约,并导致了虚空美的量大值高。  相似文献   
14.
《林焕平文集》第2卷最近由广西教育出版社推出,所收80篇文艺论文,选自这位左联老作家、著名文艺理论家1934年至1989年的著述,读来颇有厚重的历史感。该卷文集,研究了中国50余年来流动变幻的文艺现象,其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组成: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正面探索,二是对各种文艺理论现象的研究与评价,三是对各类文艺作品特别是诗歌的全方位评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以马克思主义红线所贯穿的理论文字,不仅有着历史的稳定性,还有着历史的发展性,理论体系具备了稳定而又灵动的辩证品格。60  相似文献   
15.
形式美的层次定位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物深层的和谐质在张力与聚力的自由结合与有机匹配中构成。张力为丰富性、个性、差异性、变化性、聚力为目的性、共同性、统一性、稳定性。低层次形式美,聚力强,张力无;中间层次形式美,聚力远远大于张力;高层次形式美,聚力、张力平衡。  相似文献   
16.
行与思与生态同一,形成生态方法。行与思的逻辑依次和依生、竞生、共生、整生规律一致,构成生态方法谱系。系统发展的超循环生态,包蕴、融会、中和了多质多层次的生态规律,成为世界生态的表征,成为整生的关系形态和整生的规律系统,思与行的逻辑与其同一,形成了生态方法的集大成形态:整生方法。生态方法特别是整生方法规约人类的思与行,世界可因此走向生态和谐与生态中和。  相似文献   
17.
学校美育的生态艺术化,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其后的生存实践中自行展开生态美育的基础。经由教师对经典艺术的绿色解读特别是各学科的生态艺术性教学,学生走出校门后,有了生态艺术化生活与实践的底蕴,可以实现对人与世界的生态艺术化特别是天籁化培养,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可持续的生态美育。生态美育基于生态,促成天籁生态,使自身的本质规定与生态、自然、存在的终极目的同一,呈现出崇高的使命与担当。  相似文献   
18.
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是主客体潜能的对应性自由实现。对应性在古、近代为对象性,在当代主要为耦合共生性;自由实现主要是主客体潜能自主、自足、合规律合目的、无目的无规律但又暗合目的与规律的整一性、协同性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