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4篇
科学研究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课程改革的先行者面临"滞涨"的危机,立足实际、解决实践问题、发展教师实践性智慧的"青年教师沙龙"应运而生了。"沙龙"在改善教师学习、实践和反思的活动,促进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考试模式的更新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新的高考模式即将在我省实行。历史作为文科综合考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其命题更加体现了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轨的趋势更加凸显 ,这对现行的历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3.
陆安 《历史教学问题》2000,(1):63-63,66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不能依靠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而且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悖,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这就成为不少历史课缺乏魅力,难以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历史学科特点出发,针对学生年龄和心理实际,拓宽课堂教学信息传输渠道,注意信息的传输和反馈诸环节,做到多维传输、适时反馈,真正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根据多年实践总结出的“多维信息交流教学法”,便体现了这种教学理念。 一、理论依据 1.历史学科特点…  相似文献   
24.
作为一名中学特级教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订阅各地出版的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科学论坛》就是我心仪的刊物,每期杂志送来,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浏览目录,然后,抽出闲暇时间,仔细阅读。我们有  相似文献   
25.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光飞逝 ,转眼之间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青岛实验区已经整整运作了一个学期。作为全国最大的课程改革实验区 ,青岛市内四区的所有初中学校无一例外全部加入课程改革的行列之中。岁末年初 ,当我们蓦然回首 ,追寻踉踉跄跄走过的足迹 ,回味课程改革的艰辛与喜悦、困惑与收获时 ,我们不禁感慨万端。  相似文献   
26.
本刊连续三期发表了陆安老师的文章,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青岛市历史课程改革的清新之风。正如陆老师所说:“经过课程改革的洗礼,历史课终于焕发出它应有的生命力,历史教师终于可以找回失落已久的职业自豪和创造自信了,历史课终于可以成为智慧、知识、激情和能力交织出不可重复、不可再生的具体情境了。”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陆续展开,一些教师反映,课改越改越难,越改越繁,越改越累,那么,出路何在?青岛的课改实践或是一个较好的回答。课程改革是一系统工程,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育目标,新的教育方法和新的测评标准,它们缺一不可。陆老师的三篇文章勾勒了青岛课改的一个侧面,希望对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有所启发。我们期待着与你们一起分享更多的课改成果。  相似文献   
27.
历史反映的是由远及近、循序发展的客观事实,这种客观事实具有一去不复返的性质,不能依靠实验等手段复制或重演,而且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知程序相悖,不利于学生感知和认识,这就成为不少历史课缺乏魁力,难以吸引学生的重要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  相似文献   
28.
历史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充分发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作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为此,推出“纵横交错、谈古论今、设疑激趣、分层巩固”十六字教学法,亦称“网络教学法”。  相似文献   
29.
甲午战争使中国传统的观念嬗变,民族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内要求改变旧的科举和学校制度,力倡“西学”,不少有识之士选择了赴日留学报效祖国的道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采取了鼓励和支持留日的政策,日本出于培植亲日势力的目的,也愿意接受留日学生。于是留日蔚然成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0.
高中新课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追求,新高考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基本目标。新课改与新高考的适度平衡,可以提升中国基础教育的软实力。新课改只有通过新高考的检验,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