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篇
教育   294篇
科学研究   154篇
体育   28篇
综合类   10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4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8篇
  1959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31.
国际主流技术创新方法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TRIZ技术创新方法使用效率,从产生背景、理论基础、分析框架、解题工具、操作流程等方面对经典TRIZ,OTSM,USIT等国际主流技术创新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比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技术创新方法的形式化与结构化程度,开发统一的面向对象的分析框架和综合性方案生成工具等是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方法研究与推广应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532.
<正>一、关于体育课程教学资源"体育课程资源是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它既包括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如:体育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经验、身体练习、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体育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素,又包括决定体育课程实施范围和水  相似文献   
533.
“双线架构”是指劳动教育教材体系由明线“自我—他人—社会”和暗线“国家—个人”双线组合而成。前者从内容视角体现出劳动教育的范围由“个人—他人—社会”逐步扩展的理路;后者则从功能视角反映出劳动教育教材建设国家事权的内质。劳动教育终极目标上指为党和国家培育人才,下指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二者共同构成劳动教育教材的体系。劳动教育教材“双线架构”体系是推动劳动教育开展的重要抓手,是落实劳动教育政策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劳动教育教材编写和教学的重要依凭。构建劳动教育教材“双线架构”体系,从劳动教材建设的角度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在编写教材过程中,可以从劳动教育内容的选择、劳动知识技能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学段的衔接等方面落实劳动教育教材的“双线架构”。  相似文献   
534.
我国速滑运动员在备战冬奥会10个月的训练中,共进行了299次课的训练,其中力量训练课53次,陆上有氧训练课98次,技术训练课122次,其他训练课为26次,比赛为7次(23次出发)。在负荷安排上强调了有氧训练,降低了平均训练强度,使高强度训练得到进一步加强。在训练手段上,减少了最大力量的训练,增加了腰腹力量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技术是速滑项目的训练重点,应该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35.
经济全球化和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科研人员的跨国流动正成为常态。积极探索并适应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特点和规律,理解跨国流动对科研人员个体的影响机理,对于我国面向全球化态势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计划,建设世界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ICSR Lab数据科学平台和Scopus数据库,利用长周期(101年)、大规模(1700万人)的科研人员论文数据构建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涯地址序列,通过挖掘地址序列中蕴含的跨国流动特征,分别从长周期和瞬时角度设计对照实证研究,探究了科研人员跨国流动特征与论文产出绩效的潜在关联与影响效应。研究有以下主要发现:(1)跨国流动经历与科研人员职业生涯发展间的关联是正向且显著的;(2)跨国流动的影响具有差异敏感性,当来源国和目标国在经济发展、学科发展、区域特点上差异明显时,更易引发知识溢出效应和产出绩效的提升;(3)跨国流动的影响具有易饱和性,为个体带来高于同龄人成长速度的主要为学术生涯初期和最初1~2次的跨国流动。同时,研究也给出若干基于统计推论的高影响系数跨国流动特征。  相似文献   
536.
【目的】基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提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强度分析框架,从绝对和相对强度两个角度分析地类之间的转换趋势及其对土地利用/覆被结构的影响。【方法】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图谱以直观展现区域LUCC关键模式,并以兰西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图谱融合绝对和相对强度信息,既可反映如耕地倾向于转化为建设用地、水域向林地转化的强度较低等LUCC的区域共性规律;也能较好地揭示兰西城市群作为西部生态脆弱区中城市化重点区的特异性变化模式,如2010—2020年期间,兰西城市群在未利用地向水域、草地向耕地及建设用地向未利用地的转化过程中均表现出倾向性的变化模式,但受气候变化、占补平衡政策及土地整治项目管护不周等因素影响,分别表现为系统倾向性、绝对倾向性及相对倾向性的变化特征。进一步与转移矩阵及桑基图对比解析可知,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间不存在直接关联性,所构建的强度分析框架及图谱受地类比例和区域整体LUCC强度的影响相对较小。【结论】本文提出的强度分析框架具有可行性,可为识别及解析区域LUCC关键模式及规律,优化土地资源管理政策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