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84篇
综合类   4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为开展城市空气质量业务预报,新近发展了一新的城市尺度气象和空气质量耦合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用该系统对重庆、天津、广州和济南市的24小时空气质量作了大量实际预报试验.预报与野外实测的浓度-气象场之间比较表明:预报与实测浓度(SO2、NO2和PM10)和风速比值总体平均为1.02±0.36和1.08±0.38;预报与实测的风向差在67.5°以内的概率可超过80%;预报与实测温度差在1.0℃以内的概率可超过75%;24小时降水量的预报准确率大于80%;日均API的预报准确率可达80%以上;预报与实测浓度-气象场之间有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2.
利用2002年7月19日至8月20日,北京325m气象塔臭氧、氮氧化物浓度梯度观测资料及同期的气象资料,研究了臭氧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垂直变化规律,并从光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近地层气象条件如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探讨了污染物间的相互关系,为今后开展光化学污染的潜势预报提供物理依据和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了非吸收椭球形粒子尺度分布的反演问题.对于连续消光谱,得到了尺度分布与消光系数之间一个新的变换关系.对于离散消光谱,给出了基于Gamma分布展开的粒子尺度分布函数的级数表示,其中展开系数可通过求解相应的约束线性方程组来确定.在某种给定的反演精度下,实施积分所需的最短应测量波长与最小可反演粒径成正比.数值试验表明,本文所发展的解析技术是有效的,可容忍消光谱约5%的随机误差.  相似文献   
114.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变异和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发生机理的研究进展。通过许多观测事实分析揭示了东亚季风系统的时空变化和异常特征;并且从分析、动力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了热带海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陆面过程和青藏高原雪盖变化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影响及其过程,提出"东亚季风气候系统"新概念和此系统内动力学机理,并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提出长江流域严重洪涝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和华北持续干旱灾害发生的气候背景;此外,本文还提出关于东亚季风气候系统亟需研究的若干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5.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华北香河气候与环境综合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香河站”)已具备从边界层到中高层气候环境的综合探测能力,加入了多个国内外大气探测网,是国际上少有的大气综合野外科学试验站。21世纪以来,香河站开展多次国际大型综合观测试验,在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基础上,开展了中高层大气能量传播和物质交换、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和空气质量、太阳能监测预报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取得了一批有显示度的研究成果。继往开来,香河站将深耕先进探测仪器设备研制和更新改造,提升中高层大气热动力探测和边界层物理化学过程探测能力,建成集观测、试验和研究于一体的野外大气综合探测基地,提升对中层大气基本过程、上下大气层交换过程和机理、污染减排天气气候和环境效应等问题的科学认识,为我国在全球气候与环境议题上取得话语权和国家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6.
2002—2020年,全球野火每年约排放73.2亿吨二氧化碳(CO2),为化石燃料排放CO2的18.5%;其中,林火碳排放约占野火碳排放20%左右(15亿吨CO2)。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林火释放的CO2呈增加趋势。例如,2023年5月以来的加拿大林火,截至8月29日已累计排放12.68亿吨CO2。我国在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的背景下,自2010年以来林火发生次数和面积显著减小,为减少林火碳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林火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温室气体排放源,需要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碳排放监测与计量系统,兼顾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排放、工业排放)和自然林火碳排放;特别是通过采取减少林火发生频率、降低火灾强度等有效手段,降低林火碳排放。针对极端林火预测和防控的世界性难题,急需构建林火风险识别、预警-预测和防控技术体系,并加强林火过程碳排放研究,建立更加科学、全面、自主可控的碳核算体系。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分析北京 32 5米气象塔风温观测资料,研究了大风天气条件下北京城市地区大气边界层特征。发现在大风天气条件下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阵风结构存在如下规律:(1 )大风条件下,对数风廓线规律可适用到 1 5 0m的高度,主要是因为城市下垫面的地面粗糙度较大,使得大风与地面粗糙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强;(2 )阵风系数在地面附近较大,随高度呈负指数函数形式递减;(3)阵风强度随高度也呈负指数函数形式递减,但其递减率要小于阵风系数的递减率。  相似文献   
118.
以全球增暖及其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全球变化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剖析了应对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全球变化影响的适应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适应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协调与系统性。依据《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系列国家报告,对近年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有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9.
陈晓龙  王平 《资源科学》2021,43(6):1260-1274
北极地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北极升温速率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这一“极地放大现象”和海冰的快速消融不仅造成当地环境的剧烈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中纬度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深入理解气候长期趋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特征,有助于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为未来开发北极资源服务。考虑到北极地区观测台站稀疏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多套格点化的观测分析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1979—2017年60°N以北陆地地表温度、降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及相关极端气候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各资料中气温变化的一致性很高,但对于降水在2008年之后的变化,不同资料差异较大,可能是金融危机下可用台站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的。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北极陆地温度和降水的整体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约(0.57±0.07) ℃/10 a和(0.10±0.05) mm/d/100 a。春、秋、冬季升温趋势强,而夏季升温趋势较弱。北冰洋沿岸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局地可超过1.0 ℃/10 a。③降水的增加趋势在秋季最大。西伯利亚降水的增加与局地升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西伯利亚东部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可达热力学约束的8 %/K。④夏季气温日较差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春季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他区域则以减小趋势为主。气温年较差在北欧、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呈减小趋势,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东部呈增加趋势。无论冬夏,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最大值更显著;冬季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夏季更显著。研究表明,地表升温是北极陆地局地降水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的差异则可能与环流变化有关;观测台站数量的减少对降水趋势的监测有显著影响;ERA-Interim可作为北极地区观测分析资料的重要补充,特别在台站稀疏地区和台站数量减少的时段,ERA-Interim可提供一致和可信的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0.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have been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global scientific community.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observed over the last century is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global and regional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leading to more frequent extreme climatic events and affecting water security, ecosystem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round the world. The impact is especially obvious over the highland regions such as the Tibetan Plateau. Here we have an interview with one of world''s most renowned experts in hydroclimatology, Professor Soroosh Sorooshia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Irvine, to share his insights on the subject of energy and water cy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