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8篇
教育   10篇
科学研究   84篇
综合类   47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2017年夏季全国气候趋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7年春季至夏初,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处于中性状态。2017年夏季(6-8月),全国总体降水形势趋于常年,出现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可能性不大。预计,华南大部、黄淮流域、华北东部、东北南部、东北北部、新疆大部和西藏南部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新疆北部降水偏多2成左右。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预计2017年登陆台风数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62.
中科院大气所ENSO预测结果显示,2018年夏季(6—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将处于中性状态。中科院大气所的全国气候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18年夏季(6—8月),全国总体形势为降水趋于常年。部分地区可能呈现偏多或偏少的情况。具体为,东北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江南大部、华南北部和中部降水正常略偏多,其中河套地区降水偏多2—5成,可能发生局地洪涝。我国其他大部分地区降水正常略偏少。登陆台风数正常偏少。  相似文献   
63.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已经上升为全球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文章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周边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要素:植被要素和水资源要素,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和分析了其参数时空演进格局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近几十年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水储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地表土壤水分减少和植被退化等。  相似文献   
64.
I. IntroductionChin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Asianmonsoon region. Since the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of East Asian monsoon aresignificant, climatic disasters occurfrequently in China. Especially sincethe 1980s, calamities such asdroughts and floods over large ar-eas have wrought ruinous damageto Chinas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production. The economic lossesdue to droughts and floods can reachover 200 billion yuan (US$ 24billion), accounting for 3 6% ofChinas GDP. In …  相似文献   
65.
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在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1)参与了国际和国内全球变化科学的开拓工作;(2)提出了区域水平上的全球变化研究新方向;(3)气候突变和全球增暖的区域响应研究;(4)东亚季风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研究;(5)区域环境系统模式的发展和亚洲区域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活动;(6)提出了对全球变化的人类有序适应的概念、试验观测、理论和方法;(7)面向国家需求的全球变化问题——北方干旱化研究;(8)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等。  相似文献   
66.
2016年5月,超强厄尔尼诺(El Niño)事件已经结束。预计,2016年夏季,我国主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尽管长江流域降水量偏多,但发生类似1998年夏季全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不大。2016年冬季至2017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可能处于拉尼娜(La Niña)状态,有利于2016/2017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低,2017年春季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正常略偏多。  相似文献   
67.
2003年梅雨期湿位涡异常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 的NCEP/NCAR格点分析资料和中国区域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分析2003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及大尺度环流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包含降水质量强迫效应的湿位涡方程,阐明在暴雨系统中引起的强降水会造成湿位涡异常。对2003年引起江淮流域暴雨的对流系统进行的湿位涡诊断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湿位涡异常区与降水区域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可利用湿位涡的异常分布预测降水未来可能的分布形势和走向。  相似文献   
68.
黄河流域气候与水文变化的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同时,流域频发的水旱灾害也给黄河两岸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当前,由于全球增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影响,黄河流域气候及水文过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流域整体气候的暖干化和人类用水的不断增加使得黄河流域的水文干旱不断加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使得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得到极大改善,有效地抑制了严重的水土流失,但同时也导致该地区土壤的干化和干土层的加厚,这些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涉及气候-水-生态-人类社会如何协同发展的基础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9.
气候系统中的陆-气相互作用长期以来已经得到广泛的关注,但是直到最近,区域尺度上土地覆盖/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的统计分析仍非常少,模拟研究中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描述不足。本文系统研究了陆-气相互作用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其针对上面所提到的两个方面。通过对前期的植被覆盖状况和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为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的影响提供了观测统计上的证据,并进一步分辨出中国北方过渡带可能是植被-大气相互作用的最敏感地区。通过比较观测站点和再分析资料的年代际趋势表明城市化和其他的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变暖产生了贡献,使中国东部的平均气温升高了0.12C/10yr。区域气候模拟还表明,中国北方过渡带及其附近地区的植被退化对表面气候和大气环流都带来了显著影响,它们的变化与观测的年代际异常以及我们统计分析的结果一致。暗含着地表退化可能是中国近几十年气候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我们探讨了准确参数化植被和动态植被在区域气候模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Data compression techniques are commonly used to achieve a low bit rate in the digital representation of signals for efficient processing, transmission, and storage. In this paper, a new technique for lossless compression of seismic data is introduced. The technique consists of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a modified linear prediction with discrete coefficients that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seismic data can be modeled as a sum of finite number of complex sinusoids in additive noise.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parameters and residual sequence of seismic data model are bi-level coded. Experimental results performed using real seismic data are presented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ew modeling approa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