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教育   7篇
科学研究   557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95篇
  2020年   90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26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491.
文章从科学技术历史发展的视角,在世界范围内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产生和发展的特点,研究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历程,探讨了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发展和重要作用,提出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定义、特点及3种组织形式。通过梳理近年来我国关于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论述,得出:中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由中国科学院等已有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新建设的国家实验室共同组成。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加强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492.
未来10—15年,科技进步在改变产业结构和全球经济增长方向的同时,将深刻改变人自身对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的需求及其满足形式。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或企业面向未来在经济社会与科技创新发展领域进行的前瞻与预见工作,通过深入系统的信息和知识元分析,从社会发展趋势、未来发展愿景、具体场景、未来关键技术群4个方面,文章重点阐述了生活、工作、健康、信息、安全5个领域的全景图,为擘画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发展愿景和科技创新需求场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93.
高端科技智库开展“双碳”战略研究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宋大伟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2):1482-1487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路线图”“施工图”和“时间表”举世瞩目,将是世界上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最大范围的能源战略转型!这次能源战略转型过程实质上是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科技强国、经济强国的过程。高端科技智库应把“双碳”战略研究作为发挥聚智、善谋、咨政作用的重要任务,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学导向和前沿导向、目标导向和政策导向,重点围绕“碳达峰十大行动”实施不断提出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持续提升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公众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494.
以1984——2019年国家层面上发布的298项专利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专利政策的历史演进、发文府际关系、不同阶段的政策结构特征、总体演进逻辑和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专利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1984年我国专利制度建立以来历经了改革开放内需驱动下的初步确立阶段、迫于国际压力下的与国际接轨阶段、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阶段和由专利大国迈向专利强国的全面治理阶段。整个演进过程也反映了专利技术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变化过程、不同阶段专利事业发展重心的变化以及政府运用政策工具的特点和规律。在总体演进过程中专利政策的体系结构不断扩张,体现出与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产业经济体系不断融合的特征,同时其自身功能定位从传统的权利保护鼓励创造向激励创新、促进产业化应用和经济体制变革等综合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495.
太湖流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点区域,而良好的水环境是太湖流域在全国率先实现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当前太湖流域水环境形势严峻,流域内两省一市水环境保护政策协同性不足是重要原因。为分析太湖流域水环境政策存在的问题,对政策体系进行系统性调整,建立了流域水环境政策三维比较框架,将理论框架与数理统计方法相结合,对沪苏浙水环境政策文本进行差异性和关联性量化比较分析并刻画政策网络,进而提出对策建议。研究表明:①近年来,沪苏浙水环境政策供给质量逐渐提高,政策类型丰富,政策重点较为突出,各地区政策侧重点有所差异。②由于不同阶段的水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不同,各阶段的三维政策框架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多元稳固的趋势;在各个阶段内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执行者联系紧密且相互影响并发生变化。③目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包括政策目标设置机制尚不完善、政策工具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缺乏调动市场和社会积极性的长效机制、水环境治理相关政策间缺乏联动性等。最后,从完善目标体系、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强化第三方参与流域水环境管理、提高政策层级与增加政策合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96.
转基因玉米是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工业发展的重大科技创新主题.本文基于近年来兴起的"融合"范式,构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发展"的全链条态势分析逻辑框架,开展中美两国转基因玉米科技创新的发展态势比较.结果表明,美国在"转基因玉米"创新价值链上具有多节点相互衔接和协同发展的优势,保障其在目标结果端(商业化种植和生产)居于全球性垄断地位;我国"转基因玉米"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之间有一定的贯通和衔接,但创新价值链的前端和后端(生产试验、产业化)的衔接性较弱,在商业化发展道路方面任重道远.本文既是科技领域态势分析方法在"融合"范式下的新发展,也为我国转基因玉米的发展态势判断提供了有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497.
各国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纷纷出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或政策.而人工智能人才作为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不少国家都在相关战略或政策框架中对其培养发展作了专门规定.本文基于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的发展现状,通过分析总结人工智能人才基础较好的国家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政策与实践,提出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98.
新形势下做大做强农作物种业、保障粮食安全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当前迫切需要完善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相对于农业科技强国已形成以企业为主的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我国农作物种业仍面临着国家创新体系大而不强、科技创新效能低下、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创新生态尚未形成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种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升。文章在分析全球农作物种业创新发展态势的基础上,剖析种业国家创新体系制约我国种业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问题和障碍。建议要充分考虑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的独特规律和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宏观统筹优化整合全国种业科技力量,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结合、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中国特色农作物种业国家创新体系;在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基础上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相似文献   
499.
进入20世纪70年代,伴随日本综合国力的提升,其在金融、贸易、科技等领域遭到美国施压。为应对国内外危机,20世纪80年代伊始日本提出“技术立国”战略。该战略以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技术创新”转变为核心理念,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官产学”不同主体优势,实质内涵是重塑日本国家创新系统,为日本未来的科技竞争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出发,系统分析日本“技术立国”战略及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相关配套措施,讨论该战略下国家创新系统各主体的角色定位及职能,总结日本实现自主技术创新的相关经验以及对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启示。  相似文献   
500.
工业数字化是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基于新兴技术应用的“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构建驱动工业数字化的整合性分析框架,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QCA)方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进行组态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欠发达地区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有3条,发达地区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有2条;且两类地区有相同的通用性驱动路径,也有各自不同的专用性驱动路径。此外,两种地区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的驱动路径中,不可或缺的核心条件不同,且技术、组织、环境条件之间的替代关系也不一样。该研究结论,有助于理性揭示区域工业数字化背后多重因素间复杂互动本质,并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工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带来有益的实践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