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54篇
科学研究   17篇
体育   3篇
综合类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本文是对Bose-Einstein凝聚问题的理论探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玻色子的化学势的特性(2)玻色凝聚现象(3)玻色凝聚发生后玻色气体的宏观性质(4)玻色凝聚形成的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62.
实验表明,在高温超导体中进行非金属元素替代,明显提高Fc的只有F。用CNDO法对在YBa_2Cu_3Oy越导体中掺F后有关性质的变化进行理论计算,亦得出与实验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63.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1,6(4):317-322
超导现象发现之后,物理学家经过70年的奋斗,终于在1986年底使超导转变温度突破了液氦(4.2K)和液氢温度(20K)的禁区,实现了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呈现超导转变的“梦想”。1986年4月,瑞士科学家发现钡镧铜氧系化合物转变温度可达30K,同年底物理所赵忠贤等获得了转变温度为48.6K的SrLaCuO高临界温度超导体,并观察到这类物质在70K附近有超导转变的迹象。1987年2月物理所又发现了新的高温超导体。这种超导体是改进的钡基氧化物,主要成分有钇、钡、铜、氧四种元素,超导中点转变温度为92.8K,零电阻温度为78.5K。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于1987年2月 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向全世界公开了YBCO的超导体组分,得到世界各国的公认。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的巨大突破,有可能使能源、电子、电工、交通、通讯、医疗和军事等有关领域发生广泛的、深刻的革命,将极大地改变世界的面貌。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从线性化的Ginzburg-Landau方程出发,导出了外磁场中细导线超网络相变的基本方程,讨论了外磁场中双层六角棱柱超导网络的相边界,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图论法为基础,从分子的拓扑结构入手,定义了一个表征分子内聚力的拓扑 指数F,并和拓扑指数W、P一同运用于微观结构与物性关系的研究之中,提出了一个预测饱 和烷烃临界温度的准确计算公式.用该式对57种饱和烷烃临界温度的预测结果,与文献值相 比较,总的相对误差仅为0.42%.  相似文献   
66.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发现了超导现象,虽然临界温度(转变温度)太低,但人们十分清楚超导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苦苦探寻、研究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材料。然而75年过去了,却收效不大。1986年柏乐兹和缪勒发现临界温度稍高的超导体,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由此掀起了一场高温超导的研究热潮。但是,又是20年即将过去,人们梦寐以求的室温(300K)超导还没有攻克,足见超导研究进程的艰辛。  相似文献   
67.
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温超导材料的历史发展沿革,评述了当今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进程,重点论述了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结构特征及其性质,综合的概述了高温超导材料在如今的生产生活中的主要应用和科研进展,以及发展展望。  相似文献   
68.
《大众科技》2010,(9):8-9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8月11日报道,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不规则碎片形的内部构造可以提高超导体的超导临界温度,这种“无尺度网络”结构与互联网以及某些社交网络的连接方式非常相似。  相似文献   
69.
近年来出现的变分累积展开法(VCE)已被应用于统计物理中伊辛(Ising)模型的研究.本文利用VCE方法,计算了L层磁性薄膜的临界温度Tc(L)和临界指数β(L).当磁性薄膜的层数L>1时,本文的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大体相符.对于L=1(二维)这一特例,本文计算结果也与有关报道相同.  相似文献   
70.
介绍了二恶英类化合物的毒性与超临界流体的特性,以及应用超临界水氧化技术,使二恶英类分解无毒化的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