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教育   39篇
科学研究   11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4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成才之路》2012,(13):101
正福建省安溪茶业学校是融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等为一体的省级重点职校,是全国乌龙茶(铁观音)人才培养基地,福建省涉茶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茶产业技工培养、铁观音茶文化传播与旅游、劳动预备制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培训、退伍  相似文献   
32.
我爱藿香茶     
清香的龙井茶、喷香的乌龙茶、先苦后甜的苦丁茶,固然都令人回味,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清甜的楼香茶。  相似文献   
33.
茶饮妙用     
杨阳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3):53-53
菊花茶——挺身而出抗辐射 由白菊花和上等乌龙茶焙制而成的菊花茶,是每天接触电子污染的办公一族应备的茶。因为茶中的白菊具有去毒的作用,对体内积存的有害化学或放射性物质,有排除的功效。  相似文献   
34.
看见在座的这么多的同学,我在心底很羡慕你们,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遗憾。既羡慕你们有这么好的环境来学习,又遗憾自身家庭的原因而在最适当的时候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所以正因为起点很低,走上社会之后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达到自认的那个人生至高点。其实对于创业,就当今社会来说是个主流的声音,各级政府都在倡导全民创业。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所以说自己创业不仅能为政府减轻负担,尤其是通过自  相似文献   
35.
潘向黎 《教师博览》2014,(12):46-47
一般南方爱喝茶的人都喝绿茶,偶尔喝乌龙茶,但不喝花茶.懂茶的人都看不起花茶,说不入流可能苛刻了一点,但终究觉得不上品.我也觉得,茶里最好不夹杂任何其他味道,哪怕是花香.花香好是好,但掩了茶香,夺了真趣.偶尔喝上一口,觉得像在喝稀释了的香精,全无好感.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有关茶能养生、抗衰老的研究频频见诸报端,这更使人们对喝茶的兴趣大增。但是,喜欢喝茶却不等于会喝。您不妨对照一下,在买茶、喝茶的过程中,是否存在以下误区。误区一:茶越新鲜越好。时新茶是指鲜叶炒制不足半个月的新茶。相对来说,这种茶喝起来确实味道更好。不过,从中医理论讲,刚加工的茶叶存有火气,这种火气需存贮一段时间才会  相似文献   
37.
主要通过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清香型乌龙茶进行香气提取,并用气相-质谱联用对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别采用正己烷、石油醚、乙醚作为萃取剂,结果显示利用不同溶剂进行萃取时共鉴别出59个香气成分,正己烷萃取液中27个,乙醚萃取液中23个,石油醚萃取液中14个,萃取最佳方案是以正己烷为萃取剂,萃取时间2h,萃取次数为3次。  相似文献   
38.
细品铁观音     
在中国的六大茶类中,福建就有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这四大类,是我国茶类最多的省份。福建生产的乌龙茶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品质最好,分为闽南乌龙茶和闽北乌龙茶两大类,其中品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这里单讲铁观音。  相似文献   
39.
许多人虽然每天都在喝茶,但是不知夏季健康饮茶也有大学问。胃寒不宜喝绿茶饮茶讲究四季有别,曾有"夏饮绿,冬饮红,一年到头喝乌龙"的说法。夏季推荐饮用绿茶,是因为绿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热、消暑、解毒、止渴、强心。  相似文献   
40.
余舜德 《文化遗产》2023,(2):92-100
制茶工匠以手工及身体经验为主要技艺,当是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台湾地区称之为“无形文化遗产”)认证的合理候选人,不过产茶重镇的南投在2019年以“生态知识及其技术实践”认证两位制茶工匠后,却引来诸多质疑。除了两者皆以现今茶区制茶工匠仍普遍具有之制茶工艺提出申请,并以个人名义获得认证,因而引起众多议论。这两个案子获得通过,也牵涉到一些与文化遗产的概念及政策密切相关之基本课题:例如,何谓手工制茶?机械化下就没有手工了吗?制茶的传统知识为何?传统强调实作经验的制茶工艺之关键为何?再者,传统制茶知识属于个人或是团体(社区、茶区) 若答案是后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该如何进行?笔者将以过去参与之普洱茶及冻顶乌龙茶的民族志研究为例,一方面讨论上述的议题,并据以讨论文化遗产认证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