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2篇
教育   3125篇
科学研究   284篇
各国文化   8篇
体育   64篇
综合类   122篇
文化理论   30篇
信息传播   37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0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中共十九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根据国情改革中国的社会组织,有效改善社会组织内部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效率,以及它们与国家和政府的关系,这给我们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组织及其与国家、政府的关系提供了新思维。西方多元主义理论认为,作为整体的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是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关系。然而,中国枢纽型社会组织与国家的互依联盟实践表明,国家和社会组织之间也可能是合作共赢关系。国家和枢纽型社会组织构筑互依联盟的内在动力在于,互依联盟有助于确保双方获得各自所需的资源。互依联盟的国家法团主义本质,具有以下优势:促进国家社会的良好合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提升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能力等。同时,互依联盟也存在以下不足: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政治化"和"行政化"倾向、抑制其他社会组织的成长以及发展方向的不确定等。因此,枢纽型社会组织应采取去行政化、社会化、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相互依存等改革措施,推进国家法团主义向社会法团主义转型。  相似文献   
32.
33.
近些年来,互文性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的重视,促进了语言学界对这一理论的探讨,但他们多是从批评话语的分析以及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认知理论等角度进行讨论。而互文性理论本身在语言层面上与汉语修辞格有许多相同的特征,本文将从它们之间的共同特征出发,探讨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4.
袁松鹤在《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第5期中撰文,解析了欧洲学分体系中的学分转换系统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学分系统,以期为我国远程教育领域学分互认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首先,作者介绍了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相似文献   
35.
《考试周刊》2017,(9):29-30
对于广大的语文教师们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解放大量繁重的批改作文工作,是一个长期困扰老师的问题,本文对作文的新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探索,认为关键在于——打破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自己作文进行自改自评的能力。  相似文献   
36.
"写作知识教学"的提出为深化习作教学改革,增添了内容,指明了方向。然而习作知识本体内容与特性还处在初步认识与初级阶段的探索中,当下迫切需要提供习作知识生成的土壤与本质特征的相关知识,比如:陈述性与程序性知识互生性,习作知识依附于文本而生存,习作知识扎根于学生个性。  相似文献   
37.
李海燕 《小学语文》2011,(12):38-39
面批作文能否有效甚至高效,关键在于教师对面批作文有什么样的预期,以及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38.
所谓“互喻”,就是互相比喻,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和范围中,比喻的一对本体和喻体互易,也就是第一比喻分句的本体(喻体)是第二比喻分句的喻体(本体),两个事物互相做比,从而达到一种较深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39.
40.
互文性在林语堂译文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其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汉语功底和纯熟的英语功底,以及对西方文化的理解,林语堂的译著能够较好地实现原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精神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