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教育   178篇
科学研究   10篇
体育   11篇
综合类   28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7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刊今年第一期编发《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如何保护?》一文之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徐寿松同志的这篇文章从保护读者的人格权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这从另一个侧面提出了保护读者权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22.
“隐性采访”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隐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表明真实身份或身份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情况下,借助照相机、录像机、录音机等采访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 媒体被称为“社会守望者”,监测环境、披露丑恶、伸张正义是媒体的社会功能之一。许多新闻事实(特别是涉及社会丑恶现象的新闻事实)用显性采访的方式是难以接近和捕捉的,而隐性采访可以有效地获取此类新闻事实,满足社会的“知情  相似文献   
23.
在人们权利观念不断增强的现代,生育权伴随着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而被人们所重视,从而要求在法律上予以确立和保护。它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从属于人身权,是一种人格权。其行使要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还要受到公民个人及胎儿自身的限制。生育权受到侵犯时的救济制度包括自由协商、第三人调解以及法律方法。  相似文献   
24.
隐性采访是新闻工作者在不被采访对象知悉采访意图的情况下进行的采访活动,也有人称之为暗访、私访、偷拍或偷录。美国的水门事件被揭露,央视新闻调查等的成功均有赖于这种采访方式。不  相似文献   
25.
中国的死者人格保护规则是通过司法解释确立起来的。死者的人格权得到确认和直接保护,同时死者近亲属因死者人格被侵害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也受到保护,这也是司法实践中的普遍做法。在比较法上,对于死者人格既存在直接保护的做法,也存在间接保护的做法,鉴于间接保护理论无法克服的缺陷和直接保护理论的优势,直接保护理论是比较法上的发展趋势。中国正在制定的《人格权法》,应当继承中国司法实践的经验,并吸收比较法上的有益做法,对死者人格保护进行完善的制度设计,对于死者人格权中的精神性部分和财产性部分分别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26.
孙恺 《学子》2013,(12):97
近年来,国内人格权侵权案件日渐增多,正成为司法领域新的重点问题。由于我国立法的滞后,部分人格权案件正面临着无法可依的困境。加强人格权的立法工作,正成为司法界的一致呼声。  相似文献   
27.
因新闻作品引起的侵权纠纷主要包括两类:第一是对新闻作品的知识产权而不是作品内容所涉及的权利产生争议;第二类即本文所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内容侵害他人人格权而引起的侵权纠纷.  相似文献   
28.
29.
人格权是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和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格权的保护问题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拟就人格权民法保护的几个问题 ,阐述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30.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