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0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17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象形”“会意”思维规律奠定了传统艺术思维民族性特征基础。“赋”“比”“兴”恰是其运用于艺术表现中的结果;刘勰“神思”说,正是基于造字思维在艺术创造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而作的抽象和概括;“象形”“会意”思维还相应造就了中国传统独特的艺术追求:“意境”和“传神”。  相似文献   
62.
张琮 《现代语文》2007,(2):11-11
科学的识字方法不是哪个人凭聪明才智"想"出来的,而是在汉字科学的构形规律指导下产生的,是汉字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识字教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3.
黄惟勇 《教学月刊》2004,(12):16-18
灵感为何物?在我国的古代论中常以“灵光”“灵犀”“比兴”“兴寄”“幻真”“隐显”“会意”“神思”“感兴”“豁达”“灵气”“粹灵”“妙灵”“妙语”“妙悟”“顿悟”等词语加以描述。庄子论“神遇”,陆机论“应感之气”,刘勰论“神思”,汤显祖论“自然灵气”,凡此种种,都表明中国古代哲人对灵感这种精神现象一直都在猜测、描述和探求着。《辞海》定义说:  相似文献   
64.
关于六书的理论性阐述历史很多,但其中或有批评质疑,或多新说异论,因此各说之间是非抵触甚多,一般学习往往感到惶惑,为求教学或自学方便,本以歌诀形式解说传统理论,以作自撰的六书助记歌诀为线索,对“六书”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对歌诀中所涉及的86个字有重点地作了分析,其中对于先贤之论,取精舍莠,择善而从,对于一些有些争议的问题及例子,一般取其合理可信。  相似文献   
65.
刘咏涛 《阿坝师专学报》1993,(2):106-108,85
汉字有悠久的历史,关于汉字的造字方法,传统有所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之说。权威著作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但历代、各家对具体汉字的“六书”分析往往各说不一,甚至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66.
中国的读理论盛行于魏晋,那是一个学的自觉年代,读逐渐挣脱了本的束缚,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描述五柳先生的读书方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作的“自况”。此处陶渊明的读书法中“不求甚解”一语,意为不拘泥于章句,不囿于作原意,唯求适己、会意。  相似文献   
67.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方面,即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上看,"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8.
"六书"是古人研究汉字造字法的理论.历代学者对这一理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有许多分歧认识.本文对各类造字法做了较为准确的解释,对它们之间的界限做了确切的说明,给它们做出了较为合理的分组和排序,使"六书"理论的科学体系得到了较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69.
一、问题的提出 “六书”中有一种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通过会意而产生一个具有新的意义的字,如:“尖”,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它是由“小”和“大”组合而成,形成尖形,从而就产生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的抽象意义;“尘”,从字形上看它由“小”和“土”组成,它的意义抽象为“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其实,在文言文中,兼词的含义也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会意”出来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