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教育   441篇
科学研究   30篇
各国文化   23篇
体育   27篇
综合类   18篇
文化理论   9篇
信息传播   20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中国大,我们对中国的无知几乎同样大。为什么不转而亲近中国人?只有亲近中国人,我们才能知道从这个‘天国'我们获得了什么。——威廉·盖洛两个西方人,时隔百年,相遇在中国的长城之上。威廉·盖洛(1865-1925),美国传教士兼探险家。1903年,他首次到中国旅行,为了沿长江逆流而上。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  相似文献   
72.
谭树林 《历史教学》2002,4(6):25-29
中国人到欧洲留学始于清初,发起者为在华欧洲传教士.这些留欧学生在海外学习西方语言和基督教理的同时,也向所到国家适时介绍有关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习俗,谱写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3.
读书     
《北洋之始》约翰·斯图亚特·汤姆森[美]著朱艳辉、叶桂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1这是一本涵盖面极广,对于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极为有益的著作,它是一位美国传教士、是一个外国人对经过辛亥革命洗礼前后的中国的认识。书中,作者还以一个美国传教士的视角,对孙中山、伍廷芳、黎元洪、袁世凯、李鸿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光绪皇帝等当时的风云人物进行了品评.此外,作者还不惜笔墨地描写了一批对当时中国有着重大影  相似文献   
74.
明清间在华的天主教传教士与俄国传道团有其相似之处即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欧洲汉学的发展,但两者更多的却是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两者来华的背景与目的上,两者在华事业的进展与结果上,两者来华人员的个人意愿、整体素质、地位、待遇及成员构成上等.  相似文献   
75.
天花预防的中外交流促成人类消灭了肆虐数千年的天花病毒,是世界预防医学史和传染病学交流史上的一座丰碑。牛痘法的中国传播与推广为中国的天花预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晚清时期,传播西学成为传教士中文报刊的主旋律之一,《遐迩贯珍》《中西见闻录》《中外新闻七日录》等传教士中文报刊在传播推广牛痘接种术时进行了推介英国牛痘接种国例、推广牛痘接种方法、刊登广告等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策略。传教士中文报刊的牛痘法对华传播文化管理策略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牛痘接种术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在中外传染病学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76.
戊戌维新变法前后,基督教新教传教士看到晚清政府准备推行教育改革,设计了系统的教育变革方案,并积极上书晚清政府.其设计主要包括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系统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其内容在迎合中国士大夫传统思想的同时,体现出近代教育的要求,其目的则在于获取中国新式教育的领导权.  相似文献   
77.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的在华活动注定与中美两国的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他的西学翻译与晚清政治变革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他的整个翻译活动绝不是一种偶然、孤立的再创作行为,而是与政治有着多层面的互动。也只有在这种互动下,他的西学译作才在客观上产生一定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8.
最早开始进行基督教在华传布史研究的是教会团体及传教士本身,此类著述从教会的角度探讨传教活动的成败得失,在教会内部流传。20世纪初,在华教会经历了19世纪下半叶的腥风血雨后,有过短暂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内,国内基督教界人士多有著述问世,旨在回应既往事件的负面影响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对教会的未来作出展望。此类论著因研究者的宗教立场而带有护教论色彩。传教士在中国民间的传教过程中(特另是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中西间认识上的隔该,传教士队伍和人教民众的鱼龙混杂,使得教案频发,从而最终激起大规模的反洋教斗…  相似文献   
79.
近代浙江女子教育是以基督教传教士所办女子学校为发端。教会女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带有“文化侵略”的性质,但在客观上传教士创办女学的实践,直接改变了清末浙江妇女的教育现状,并对近代浙江女子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0.
杨彦春 《百科知识》2007,(7S):43-45
陆征祥,字子欣,1871年出生于上海,早年丧母,与父亲陆云峰相依为命。陆云峰早年就信基督教,靠为传教士散发圣经等传教品为生,他对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十分不满,这深深影响着陆征祥的求学之路,使陆征祥没有走读八股、求功名之路,而是在13岁那年进入上海广方言馆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父亲希望陆征祥能够成为一名收入稳定的邮政办事员,但是,由于陆征祥成绩优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