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篇
  免费   0篇
教育   242篇
科学研究   10篇
各国文化   1篇
体育   21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傅抱石在传统的美学观念上建立起来的造型方法和笔墨技巧,塑造出了高古典雅的中国人物画。他的人物画造型夸张洗练,着重气韵传神,笔墨语言新颖、独特,潇洒灵动,善于把水、墨、色融为一体。他将山水画法融合到人物画创作中,画面意境深邃,令人陶醉,使观者仿佛可与这些画中古人共游。  相似文献   
42.
川陆 《今日科苑》2004,(9):14-15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株奇葩。它以字体苍劲挺拔、潇洒飘逸,用笔运转变换,韵味无穷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人们喜爱书法,学习书法,收藏书法作品,已成为当前一种文化时尚。在此向您介绍一位郭沫若书法的传人,原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编辑、诗人、书法家丁晓翁先生。他  相似文献   
43.
《百合花》是茹志鹃最负盛名的代表作,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件精品。新媳妇这一人物形象,虽不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角色。作者紧紧抓住她那神情举止和内心感情的变化,将新媳妇这一革命战争年代农村少妇形象塑造得恰切传神,真实感人。  相似文献   
44.
<嘹歌>是中国最长的民间抒情长歌,是壮族的民间文化瑰宝.文章探索了<嘹歌>的采录翻译史和研究史,评介了诸家的论点.与彝族、傈僳族、侗族的民间抒情长诗,壮族的<达稳之歌>、<特华之歌>等抒情长诗相比较,论证<嘹歌>的抒情长诗特点,批评了"叙事长诗说"、"史诗说"、"文人之作流入民间说".论证<嘹歌>之抢救与田野考察民间传唱<嘹歌>的民俗环境和民俗文化特点.探索壮语民歌汉译的"信、达、雅"和"达意传神"、"保持原民歌的诗意"等主张.  相似文献   
45.
文学翻译重在传递原文的“形”和“神”,以做到形神兼备为最佳,也即在正确表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传达弦外之音,这也正是翻译中最大的一个难题。翻译家和文学家林语堂先生所译沈复的《浮生六记》就很好地做到了形似和神似的统一,无论是从语言的选择、篇章的理解到情感的再现和意境的重铸都译得丝丝入扣,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的神韵。本文欲从“传神”的角度分析林先生所译《浮生六记》所体现出的美。  相似文献   
46.
摩诘之诗画空灵飘渺,自成一趣,相互交融。他运用作画的技巧写诗,使其诗呈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色彩美、层次美、画面美。其山水诗清新雅致,诗中有画。  相似文献   
47.
中国绘画史经历了从实用到象征、从象征到叙事、从叙事到传神、从传神到写意、从写意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从整体看,绘画的不断演变不在附着物而在于自身。  相似文献   
48.
南园     
漫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妍斗奇,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与同学们一起慢慢品读。  相似文献   
49.
中国古代小说形神理论开启于叶昼,发展于金圣叹,在张竹坡那里达到高峰,是我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形似基础上的神似,并对小说的传神论作出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从而成为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0.
山东老年大学的李成良教授,虽已过古稀之年,依然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引领着诸多热爱山水画的学员徜徉在艺术的海洋。李老师上课格外认真,每次上课三个步骤:一讲理论,画家所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影响;二是逐一点评学员的作业;三是以身示范作画,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