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2篇
教育   314篇
科学研究   397篇
体育   7篇
综合类   15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罗孝和,1937年出生于湖南隆回,1962年9月毕业于湖南农业院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自1970年以来,他一直在杂交水稻育种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孜孜追求,为水稻育种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称为“三系杂交稻研究的功臣,两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研究的主将”,对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不断发展及其保持的世界领先地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72.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科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新要求和当前作物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河南农业大学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形成了分别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两套各具特色、形式灵活、可持续优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作物学硕士研究...  相似文献   
773.
774.
能源作物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能源作物是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基础环节,本文就国内外能源作物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综合述评。分析了能源作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明确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能源作物概念,归纳了当前淀粉与糖料作物、油脂作物和木质纤维素作物三类能源作物研究与应用现状。重点介绍了当前几种受国内外重视的新型能源作物甜高粱(Sorghum bicolor)、木薯(Manihot esculenta)、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芒属植物(Miscanthusspp.)和柳属植物(Salixspp.)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从土地的承载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发展能源作物的存在的问题与前景,明确提出,中国要坚持利用边际性土地、与生态恢复相结合发展能源作物的原则。指出中国能源作物种类筛选及品种改良至关重要,选择目标上应重视高光效、多年生、以收获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和高度抗逆等特征,以期形成具有地区适应性且收获季节多样化的系列能源作物种类与品种。  相似文献   
775.
近40年中国东部地区夏秋粮作物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分析热水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29个气象站1955年-1990年逐年气象资料,计算了夏秋粮作用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优势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2.8倍-7.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但对秋粮作物有明显影响:一是空间变化的差异,长江中下游地区秋粮作物潜力增加,而其他地区减少,但有些年份整个东部地区秋粮作物潜力都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776.
种植等高绿篱是丘陵山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较为理想的经营措施,是防治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的有效手段。由于绿篱植物的引入,存在着绿篱植物与作物之间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尤其是两者之间在养分、光、水和气方面的竞争作用,又成为植物篱推广应用的限制因子。本研究选用豆科紫穗槐和禾木科香根草为绿篱植物,间作小麦、大豆,设置单作、板隔、网隔和无隔4个处理。借助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绿篱和作物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研究结果表明:香根草、紫穗槐对小麦N吸收影响不大,香根草不利于大豆N吸收,紫穗槐对大豆N的吸收有利;香根草抑制小麦P的吸收,促进大豆对P的吸收,紫穗槐对小麦、大豆P吸收都有利;香根草、紫穗槐对小麦、大豆K吸收起促进作用;香根草对N的竞争和对P、K的吸收能力均强于紫穗槐,而对N的吸收能力弱于紫穗槐;两种绿篱对小麦影响弱于小麦个体间的影响,对大豆的影响强于大豆个体的相互影响。这些揭示了紫穗槐和香根草对小麦、大豆之间的养分促进与竞争特点,为丘陵山区植物篱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7.
在种业振兴战略背景下,重点关注种子龙头企业与农业科技园区的协同创新。文章利用2013-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及种子企业公开年报,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种子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作物育种两个子系统及其协同创新复合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并对其中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区域两系统的大多序参量有序度逐年增长,其中种子龙头企业普遍高于农业科技园区,育种体系建设相关指标对子系统有序度贡献率最大;中部地区种子龙头企业、东部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子系统的有序度最高,但两系统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水平偏低,处于中度失调状态。因此,我国未来应继续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加强子系统各要素的配合,促进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园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78.
郭玲霞  张勃  封建民  董莉丽 《资源科学》2014,36(10):2194-2202
通过对甘肃省黑河流域中游下段的高台县60个村578户农业户进行参与式调查,采用决策树分类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索干旱区农户作物选择的影响机制,模拟不同水资源供应情景下的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影响作物选择的首要因素是作物所需的灌溉次数,其次是预期收入、预期成本以及灌区;2作物种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水资源相对充足的灌区种植结构单一,以收益较高的制种玉米为主,山区及灌溉用水不足的灌区,以低耗水作物和套种模式为主;沿黑河干流向下游套种比例逐渐增多,高耗水作物逐渐减小;3情景模拟结果显示,若水资源供给减少,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将会下降,中、低耗水的作物种植比例将会增加;大田种植减少,套种模式增加。  相似文献   
779.
为了探索酵母培养物在有机肥生产中的作用及效果,以尿素为对照,以酵母浆代替尿素为氮源,以不同碳氮比分别进行作物秸秆堆肥实验。结果表明,以酵母浆为氮源的碳氮比为10:1、20:1、30:1、40:1的各实验处理升温发酵、主要养分及有机质含量、种子发芽率等不同程度高于以尿素为氮源的各对照处理,其中以酵母浆为氮源的碳氮比20:1、30:1的实验处理明显依次较高且前者表现出升温及高温性能更好、后者种子发芽率更高等特点。说明以酵母浆代替尿素用于秸秆堆肥等有机肥生产的效果更佳,且以碳氮比30:1~20:1为宜。  相似文献   
780.
民以食为天,百业农为先。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以来,我国的一代代农业科学家和从业者初心如磐,不断探索着农业发展的道路与方向,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周智也是其中的一员。站在农学与化学的交叉地带,他结合自身发光材料背景优势,围绕“光调控作物生长”这一课题,先后展开了作物先进栽培环境、模式、手段等连续性创新研究,为实现“增加粮食产量、提升作物品质”的目标提供强劲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