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教育   911篇
科学研究   17篇
各国文化   21篇
体育   16篇
综合类   42篇
文化理论   18篇
信息传播   12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在教风日弛、人人畏事的世风之下,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要求依规实施适度教育惩戒,对于教师职业规范和学生健康发展无疑为必要之举。对中国蒙学教育惩戒的考察,可从前科举时代、科举时代和后科举时代三期进行梳理,兼有对适度惩戒和过度惩戒问题的探讨。在当今各级各类的学校中,实施适度教育惩戒仍有必要;尤其在基础教育的初始阶段,这种合理惩戒更不可少。舍此,人将难以成人,才也难免成为废才。  相似文献   
43.
安史之乱后,强藩割据成为中晚唐最大的痼疾,而中晚唐的文人对于藩镇问题却态度不一,这其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而在科举过程中的不同际遇是造成中晚唐文人对藩镇态度分野的重要原因。科举是文人入仕的主要途径,但每年科举之后文人就会被分为及第与落第两个群体,以此而入朝为官的必然会支持朝廷,而屡考不中的难免会失望,心生怨恨,敌视朝廷,这也就造就了文人对藩镇的不同态度。探讨文人对藩镇的态度有利于更细致、更深入地了解唐代的藩镇问题。  相似文献   
44.
望都县文物保管所收藏有一通清代的科举学田碑,碑文记载了清初望都县知县张京瓒兴学田,供养望都周边学子治学科举的事迹.科举与学田的联姻是一个创举,它使科举制度真正走向了平民,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功能扩大化,对宋、元、明、清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碑是科举学田制度的实物见证,为研究清代科举制度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45.
46.
陶易 《寻根》2010,(6):26-32
<正>在我国宋代以后的科举史上,虽然也存在考试内容及程式束缚考生、考试中难免舞弊现象、录取中存在人为因素等诸多弊端,但总体上来说还算公平公正,取舍主要以成绩为标准。然而在科举刚刚起步的唐代,一切都  相似文献   
47.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以史为鉴,制度应随人事而变,再好的制度也需不断改进,只有如此方能使民族进步之源不断.  相似文献   
48.
宋代丰城黄得礼家族,与著名文人黄庭坚所属分宁黄氏同为一源。此家族是典型的科举世家,自黄得礼进士起家,子孙登科者众多。家族人物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学才华,然其著述多零落散佚,唯有黄彦平《三余集》因被《四库全书》收录而传世。家族历代仕宦,连绵不断,黄畴若在宋宁宗朝出任台谏,参与嘉定更化等重要政治事件,提议并主持创建安边所,后出外治蜀,政绩显著,列传《宋史》。  相似文献   
49.
卢兴国 《寻根》2013,(6):136-139
一 近年来,笔者在收集整理县城内几位科举名人的资料时,参阅了部分科举著作,其中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2004年1月第1次印刷),由王鸿鹏、王凯贤、肖佐刚、张荫堂诸先生合著的一套《科举名人丛书》(包括《中国历代文状元》《中国历代榜眼》《中国历代探花》《中国历代武状元》),发现介绍邹平县籍的几位科举名人有两人的内容有误。  相似文献   
50.
《正蒙》是张载晚年完成的一生学思的总结性论著。南宋以后,为《正蒙》作注解者颇多,以明清两代注解最为繁盛。通过目前对书目文献资料的梳理可知,史志目录著录过而今散佚的,以及现存的《正蒙》清代注本,共有十六种。这些注本是: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冉觐祖《正蒙补训》,李光地《注解正蒙》,张伯行《正蒙注》,张棠、周芳《张子正蒙》,华希闵《正蒙辑释》,胡宗绪《正蒙解》,李文炤《正蒙集解》,汤俨《正蒙注解》,王植《正蒙初义》,杨方达《正蒙集说》,李元春《正蒙释要》,陈广旉《正蒙轨物口义》,方潜《正蒙分目解按》,刘绳武《正蒙管见》,朱久括《正蒙句解》。通过对这些《正蒙》注释著作的研读,既可以深化对张载哲学的研究,也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程朱理学和张载关学在清代兴衰情形。本文以《正蒙》清代注本为研究对象,以清代程朱理学的兴衰和科举理学化为视角,简要概述十六种《正蒙》清代注本的情况及其出现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