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0篇
教育   445篇
科学研究   3篇
各国文化   2篇
综合类   13篇
文化理论   6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论苏轼对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古代早在韩愈之前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文道观:一是重道轻文的儒家文道观,它所说的道只局限于儒家之道;另一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它对道的理解不囿于儒家之见,指的是自然之道,并重视文的能动作用及其审美特点。到了宋代,苏轼继承和发展了《文心雕龙》的文道观,并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对文艺的规律和审美特点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和探索,贡献巨大,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52.
刘勰生活于儒、释、道三教合流的齐梁时代,因此他的文论思想深受三教的影响,而其中尤以儒家思想影响最甚。以《文心雕龙.序志》篇为切入点,可从人生志向、创作动机及论文方法三个方面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对刘勰《文心雕龙》创作的影响以及刘勰对儒家经典文学化的创造性阐发。  相似文献   
153.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54.
刘熙载"美在本色"论从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美学思想:利用《周易》"白贲"昭示的回归自然论证艺术美在本色,在立论上和刘勰遥相呼应;强调情志的真诚性,要求作者情感真实而不虚伪矫饰;重视艺术形式呈现的自然性,主张在创作上既精心锤炼而又不失自然本色。  相似文献   
155.
刘勰《文心雕龙》骈文理论对清代学者孙梅的《四六丛话》影响很深。本文从骈文的产生和形成问题、骈文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不拘奇偶论三个方面来探讨《文心雕龙》与《四六丛话》骈文理论之间的关系,发现孙梅在骈文的产生、发展、对偶的类型、典源、情文关系、骈散融合等诸多方面都受到了《文心雕龙》骈文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明代通俗文学高度繁荣,小说批评理论也随之积臻丰富,作为一部体大虑周的理论专著,《文心雕龙》成为其汲古前代诗文理论的重要对象,其中的小说理论也引起了明人的关注。囿于时代的原因和文学的自身发展规律,《文心雕龙》的小说理论主要针对小说中的艺术手法而非特定文体。在明人看来,这部分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小说理论的演进轨迹,更重要的是对小说的创作手法、创作思维以及小说评点等文学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7.
“其在万乘”条,标点值得一议;“逮尼父之卒”条,有两处可作校字之议。“至柳妻之诔惠子”句的译文问题;辨证歌文王、颂后稷的篇名,刘勰并未将《诗经》中述祖的颂诗列作诔文;指出“淮雨”的校改问题;“庸器”的训释;论蔡邕碑文的四句之解释;郗、郄二姓,自不应互混,“”应校改为“郗”;碑文的出现晚于诔文,“事先于诔”自应指最早立碑之举;碑文的写法可以接近于铭,可以类似于诔,但铭文、诔文都不能取代碑文,它是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158.
刘勰以其"体大思精"的'文心雕龙'闻名后世,然而其对伟大诗人陶渊明的"遗忘"与"忽视",却影响了他那伟大理论家的令名,成为历代崇尚者难以避讳的故实.仔细寻绎刘勰的生平为人、审美趣味与时代追求,可以考见他之"无视"陶渊明实为必然.这在二人的纵向比较中可以明显见出.  相似文献   
159.
刘勰,字彦和,原籍山东莒县,世居江苏镇江.作为文论家,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理论意义早已为世人所熟知.作为语文学者,刘勰及其<文心雕龙>的理论意义并不为世人所重视.事实上,刘勰的语文思想丰富、深刻而又系统,许多论述至今仍不失其指导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0.
魏晋南北朝文论与文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形成是社会发展、政治斗争和文学批评理论内部规律延进多相互动的结果。以刘勰为代表的众多文论家创造出我国古代的这一辉煌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