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0篇
教育   546篇
科学研究   34篇
各国文化   6篇
体育   34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10篇
信息传播   1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86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7 毫秒
81.
今天,我们家来了一位小客人——一只小乌龟。我带着这只小乌龟,绕着房子走了一圈,小乌龟像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儿瞧一瞧,那儿触一触,看够了也摸过了之后,它才慢吞吞地左  相似文献   
82.
初唐诗人刘希夷的诗歌在初、盛唐经历了由受冷落到被推崇的接受过程。初唐诗坛以及盛唐社会对刘诗的评价相差较大,这一现象恰体现了初盛唐文艺审美趣味演变的规律,即由典雅靡丽、贵族化向雅俗共赏、大众化演进。而刘希夷的诗歌也正是因为顺应了此发展趋势而得以在盛唐诗坛获得相应的地位。  相似文献   
83.
16世纪末日本大举进犯朝鲜,明将刘綎受朝廷委派两度援朝抗倭,朝鲜义僧四溟堂募集僧兵保家卫国。战争中,四溟堂接受刘綎的指挥,多次受命进入倭营搜集情报或与倭谈判周旋,为援朝明军筹措粮草。刘綎用人不疑,二人同心合作,为抗倭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4.
我看刘姥姥     
首先,她是个朴素、安分守己、实诚的农村老太。 《红楼梦》第六回中刘姥姥对狗儿说:“咱们庄稼人家儿,哪一个不是老老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饭呢!”“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这不是一个老实的农村老太太表现着她最朴素最本质的个性吗?  相似文献   
85.
刘姥姥何许人也?读过《红楼梦》的恐怕无人不知。“这刘姥姥乃是个积年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不提女婿狗儿因这刘姥姥时来运转,单这刘姥姥在《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中说的酒令,  相似文献   
86.
废墟的辉煌     
真没有想到,在罗马,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废墟。 到达意大利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从一个叫美女城的小镇前往罗马。这天天气特别好,秋阳灿灿,秋风习习,高速公路两旁的松树就像一把把张开的绿色巨伞,撑着蓝天白云,景象美丽极了。早就听说罗马是一件精致的建筑艺术作品,尤其是那规模宏伟金碧辉煌的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高耸云天气势非凡的圣天使城堡:巍然屹立威风凛凛的埃曼纽尔二世骑像纪念碑、充满神秘色彩的许愿喷泉,更是以它们独特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因此在我的想象中,罗马一定很美,很繁华。然而,当汽车进入市区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流光溢彩,没有生机盎然,一切都是旧的,街道是旧的,房屋是旧的,整个罗马就像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历史物。  相似文献   
87.
88.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早在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学奖候选人。  相似文献   
89.
论刘希夷诗歌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夷是初唐时期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词旨悲苦,充满悲慨之音,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从三个层面:深沉的孤独意识,生命的悲剧意识;宇宙时空意识来阐述其诗歌中的悲剧意识。诗人在深沉的悲剧意识中表达了对生命对生存的焦虑和渴望,在探索中走向了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90.
刘月华 《南昌教育》2005,(B09):38-40
漫步黄昏路,几度夕阳红,总是喜欢在黄昏独自漫步在校园的小路上,从一天的疲惫与忙碌中走出来,周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那么亲切和熟悉。那一种心境,犹如一位老农于夕阳中望着一垄金黄的稻田,或如一位园丁望着一方花草,满眼是郁郁的生机。那一份轻松与闲适,那一份欣慰与满足,是没人能够体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