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篇
教育   340篇
科学研究   34篇
综合类   2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活劳动是知识产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知识产品的价值是复杂劳动的结果,它对使用价值,进而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并不影响商品价值的形成;知识产品的价值形成于人的劳动,并以其自身的价值而成为商品价值的构成之一;活劳动仍然是知识产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相似文献   
12.
“人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物化劳动参与价值的创造”有悖于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3.
我党提出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强调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是强调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当前的改革开放;十六大报告强调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旨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绝不是对劳动创造价值这一根本观点的否定;社会财富的源泉不等于就是价值的源泉,在价值源泉问题上劳动具有排他性,但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分配问题上则不然;马克思《资本论》的学术价值以及它对全世界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伟大作用,不容贬低和诋毁;地球上所有的财富和一切商品的价值,从古至今只能靠劳动来创造,非劳动主体创造使用价值和非一般人类劳动成为价值源泉的说教,纯属天方夜谭。  相似文献   
14.
经济学家们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原理的研究探讨从未停止过,但大多从正面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如何能运用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本文力图另辟蹊径,从微观角度,特定社会经济关系背景下,提出了"价值、价值论、价值量、交换价值"的再理解,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劳动价值论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从劳动价值论的层面上进一步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指原始实物交换条件下的交换比倒的决定法则,它必然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商品价格决定和变动相抵触.斯密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矛盾,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李嘉图同样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却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普遍适用性,结果留下了被论敌攻击的口实.马克思解决了李嘉图学派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要素所有权的角度,对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进行了多层面的理论剖析。  相似文献   
17.
针对劳动价值论在学术界长期以来存在激烈争议,为更好、更全面、更准确地的认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本文以劳动价值论发展各自的社会历史条件为视角,分析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与发展,探索劳动价值论不断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它与按劳分配、劳动价值论、共同富裕,剥削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我们应根据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加以探索、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9.
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是现在企业资产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评估研究时间较晚,评估方法主要借鉴有形资产评估等,这使得无形资产评估未能体现出资产评估无形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无形资产作用的发挥。本文结合传统资产评估的收益法,将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同经济增长模型结合起来,采用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下的经济增长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无形资产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商品的价格基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信息商品的几种价格决定进行分析比较,揭示它们各自的缺陷,并提出信息商品的价格基础,即依不同级别的信息商品分别采用效用论、劳动价值论及二者结合的方法来给信息商品定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