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0篇
教育   163篇
科学研究   14篇
各国文化   3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8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51.
"眼睛"是重要的人体器官,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统计表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体词是"眼睛",十四行诗中的"眼睛"意象共涉及7种修辞手法,包括拟人、暗喻、借喻、移就、提喻、通感和夸张。文章运用对比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谢桂霞辞格翻译方法,考察屠岸、梁宗岱、曹明伦和辜正坤的译本,探析"眼睛"修辞的翻译方法,发现四位译者针对不同修辞格的特点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基本上都保留了修辞格式和修辞内容。  相似文献   
152.
性是伦理审美的一大障碍,二者难以调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关于性的种种沸沸扬扬的纠纷,往往由伦理学而起。把伦理学纳入审美的视界,便给性别审美某种让步。这不仅拓展了审美的范畴,也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批评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3.
关于十四行诗,国内学者近年研究的大多是"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是"中国十四行诗的产生和发展",而文章则刻意考察了西方十四行诗在中国译介的情形,并探讨了其在中国译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4.
世界十四行创作批评的焦点之一即它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常处于矛盾的纠缠之中。本重点从朱湘、冯至的十四行创作来分析中国现代十四行创作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总的来说,朱湘对十四行的探索是教训多于成绩,冯至的《十四行集》则代表了汉语十四行最重要的成果。朱、冯二人创作的失败与成功对我们的启示有:首先,十四行体适宜抒发一种冷却后的情感和表现静态的思想沉淀;其次,为表意的需要,十四行的韵式可作某些简化。中国现代十四行诗形式简化的态势表明中国现代诗人正试图创作出成熟汉语十四行。  相似文献   
155.
倪丽  刘燕 《现代语文》2007,(5):63-64
王佐良先生的异体十四行诗是一组很不寻常的爱情诗歌,它们的独特在于王先生在诗歌中并没有一味歌颂爱情的美好和永恒。相反,他写出了纯净爱情在世俗生活面前由挣扎、无奈到溃退的这样一个过程,本文试图从诗歌的结构、主题并紧扣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来对王先生的诗八首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6.
在英语诗歌中,最严谨、最富有挑战性的抒情诗是十四行诗.一首好诗,主题、意境固然重要,但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也是不尽完美的.诗只有在形式和内容上真正达到统一,才能充分展现其魅力.作者意在讨论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韵律和诗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7.
冯至的十四行诗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它的现代性在于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诗人关注人生的视角,由社会功利价值转向生命的本体关注。但冯至却不是存在主义的忠实拥趸者,时代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和存在主义的发展潮流等复杂的因素成就了诗人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58.
《宜宾学院学报》2017,(8):95-100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继承西方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建构了多种时间隐喻。这些形态各异的时间隐喻图形在一定范围内都是等值的,它们共同指向时间这个原型理念。不同描绘时间概念的物理图形通过隐喻的方式赋形、镶嵌在诗歌的载体上,进入人的心理认知视域,形成了一个多维的、动态的、开放的、复数的函数空间,在这个隐喻空间里,莎士比亚对时间的认识呈现出心理的和文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9.
莎士比亚第七十三首十四行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芬 《文教资料》2008,(27):19-20
莎士比亚的第七十三首十四行诗是他作品中被编选次数最多的一首.该诗充分展示了莎氏十四行诗的特点,诸如五部抑扬格,完美的十四行诗的韵律;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该诗在画面的跳跃与更替中展示了他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对人生全貌明镜般的揭示、以及对于人世间一切悲喜的概括.作品虽然创作时间很是久远,但其现实意义之强,仍使得作品可以横跨时空,恒久流传.莎翁也因此被研究莎学的专家、学者誉为"跨越时空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0.
本文拟就中国近体诗与西方十四行诗的构建角度来探讨汉英文化中诗歌格律的语言规约、成因及主要形态,对跨文化研究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