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3篇
  免费   0篇
教育   522篇
科学研究   23篇
各国文化   2篇
体育   2篇
综合类   32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李洱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在德国读者中受到欢迎,首版已卖出一万册。这是一部继《花腔》之后见出李洱的独特与深刻的小说,一幅21世纪初的“乡土中国浮世绘”。作者选择农村村委直选与计划生育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政治性与政策性较强的事件构成小说的中心情节,是需要相应的智慧与勇气的。小说女主人公孔繁花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复杂而又单纯的乡村女性,她谋求村长连任及其最大化运用权力资源的活动之最终的失败,呈现出中国乡土社会覆盖面极广的由利益链连接的权钱交易网。贯穿全篇的标题“石榴树上结樱桃”,表现了李洱在《花腔》中已成功运用的喜剧美学修辞:反讽与荒诞。  相似文献   
92.
倪效思 《师道》2009,(4):24-25
反讽本来是古希腊作家早已熟练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原先指的是说反话,说话者的本意是挖苦,表面上却像是颂扬。在文学文本细读中,反讽更多是被当作修辞技巧。它与单纯的讽刺不一样,就是作家竭力掩饰自己对被描述对象的否定、厌,恶、敌视,看起来似乎是肯定的、友好的,至少是中性的、客观的。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对对象的抨击鞭挞更加深刻有力。  相似文献   
93.
鲁迅是我国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有关他的研究很多,但是对其写作中的荒诞性特点则相对较少论及,该文从写作的反讽手法、语言的模糊性以及荒诞场域的智性突围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写作中所透露出的荒诞性特点.  相似文献   
94.
张锐 《陕西教育》2009,(3):67-68
反讽诗学在西方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且随着西方文化的发展而变迁.从最初作为修辞格的反讽发展到18世纪末德国浪漫主义反讽诗学,反讽在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是作为一种文学和美学的创作方式,一种人的思维原则和生存策略出现在文艺学界.  相似文献   
95.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短篇小说家。她的小说描写的主要是小镇中的平凡人们的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琐事片段,内容涉及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以及生老病死等主题,揭示了小镇平民在平凡简单的琐碎生活中内心的茫然和虚无。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解读艾丽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逃离》中创作结构的后现代主义手法的拼贴性和零散性,内容上的"去中心化"、人性化和反英雄主义,体现创作中视角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历史文化的延续性;内容主题的"逃离"既是对经典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其进行戏仿和反讽。  相似文献   
96.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相似文献   
97.
言语反讽是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常使用的反讽形式,从《红楼梦》的语料中可以发现,人物经常运用反讽话语的语境暗示来使其反讽意图得到听话人的理解.受人物共同背景知识的控制和调节,《红楼梦》中的反讽话语也受语境的限制,体现了一些重要的语用原则.  相似文献   
98.
托马斯·哈代在《苔丝》一书中,通过苔丝的悲剧性毁灭这一主题,反映了他的宗教反讽;本文主要从哈代对特定宗教人物的描写、具有宗教意味的重要角色的塑造、对宗教信仰、戒律等的插入性评价,及重要场景的安排,来阐释他的宗教反讽。  相似文献   
99.
<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传统主题的解构、寓言文体的改写、互文与反讽的运用,使戈尔丁的<蝇王>具有了超越当时审美经验的崭新元素,成为一部具有后现代萌芽的寓言杰作.  相似文献   
100.
隐喻和反讽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比分析了隐喻和反讽的异同之处。同为修辞格的隐喻和反讽都是间接表达言者真意的有效手段;使用隐喻和反讽的相同原因很多,主要是为了遵循礼貌原则;此外,两者均违背了会话合作原则等语用理论。而两者间的差异显著存在于文体特征、理解过程和语用功能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