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篇
  免费   0篇
教育   692篇
科学研究   12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16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结合古汉语语料库系统数据结构的基本模型,根据系统的B/S模型的设计思路,分析了B/S结构和PHP技术特点,提出了古汉语语料库系统的一般模型,并用PHP+MySQL技术实现了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82.
随着教材的改革,中学语文课文中,文言文的比重加大了.文言文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许多学生对文言中的词类活用现象束手无策.只好采取死记硬背例句的办法来学习这些知识点,结果收效甚微,测试时多数是设计加估计去完成。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有许多不同.辩识这些不同,掌握古汉语词类活用现象.是阅读文言文必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曾尝试用学生较熟悉的现代汉语的语法来指导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发现比学生死记硬背例句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基本上能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83.
本把英语和古代汉语及现代汉语做了比较。英语和古代汉语在语法、语序、词汇词义引中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英语和现代汉语则不存在这些相同点。  相似文献   
84.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专书反义词研究,需要一套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目前学术界个别使用的“义素分析法”及依据“连”、“对”来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仍不是理想的方法。以“系联法”为主,“参照法”为辅,二结合起来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5.
古汉语中数词的非数目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词的本义是表示数目和次序,而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数词的使用经常越出了数词的本义而赋予数词众多的非数目义,本文对数词的非数目义作了大致的分类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6.
戴震《转语二十章序》取虚词为例,按照意义和古音两条系联标准,用平行互证的方法重点证明了上古时地音变的一种类型——"位同",即发音部位发生了演变而发音方法保持不变。在"义同"的前提下,这种平行互证法可以证明上古发生过规律性音变、字形也发生过相应改变的虚词同源词。平行互证法是一种科学的、具有严密的推理逻辑的方法,戴震的平行互证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证明逻辑。运用戴震的这种方法和结论对九组常用虚词的语源和声转渠道的规律性进行探讨,发现上古汉语虚词的声纽相通渠道主要有泥匣相转、泥喻相转、匣/疑与喻相转,韵转渠道主要有鱼之相转、歌鱼相转、歌通过鱼与之相转。  相似文献   
87.
应明 《现代语文》2007,(1):33-35
1.集体主义文化模式 1.1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人类社会的基本价值维度 19世纪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说过一个寓言:寒冷的冬夜,一群豪猪在风中瑟瑟发抖.它们一次次挤到一起取暖,却一次次被迫散开,因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长长的刺.最后,筋疲力尽的豪猪终于找到一刺之距,相安无事地熬过严寒.  相似文献   
88.
高中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六册(人教版)《信陵君窟符救赵》一文中“留军壁邺”的“壁”,课文注为“驻扎”是不准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壁”为“军营”.《辞源》释“壁”为“军垒”:此处应为名词动用.是“筑起壁垒”或“筑起军营”之意古时说军队驻扎用“军”或者“屯”,  相似文献   
89.
“有”与“无”,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个哲学名词。“有”,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意为有形、有名、实有等;“无”,表示事物的不存在,意为无形、无名、虚无等。但二者的关系问题,一直为历代中外贤哲所不断探究的深奥话题。从老子、庄子、《周易》到达哥拉斯、柏拉图;从王弼、黑格尔到恩格斯,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更是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尽管诸家学者论述繁多,但尚未有一个较确切的定论。笔者不揣简陋,对此略述管见,并望同道者教正。  相似文献   
90.
“社”是土地神,或称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古人认为,“社”的神力,由土地生发出来,非常广大。“社”的桑林则是生殖象征如社木。“社”的节日,社日,包括春社秋社,“秋报春祈”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