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篇
教育   259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5篇
综合类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孟露 《中国德育》2005,(12):18-19
在风景优美的北碚公园内有一座作孚园。园内翠柏森森.绿茵满园.鲜花盆景、壁画碑铭、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园内有一个水池.池中央有一座用汉白玉雕塑的卢作孚塑像,作孚先生正深情地望着远方。这里是重庆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32.
华夏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殷墟甲骨中,“华”“夏”二神具有与“河”神相似的崇高地位,这点提供了揭示华夏明起源和“华夏”名称来源的重要线索。然而,百年来这两个字一直被误释为“岳”和“Kui”。本主要通过甲骨字形与周秦两汉古字中已确认的“华”、“夏”等字的形体比较,考释甲骨“Hua”(华)“夏”二字。“华”和“夏”本来都是地理上的名称,分别指华山和大夏。两对峙于黄河南北,遥遥相望,迤逦相连,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河”神擘开“华、夏”的神话。由此得以理解甲骨卜辞“河”、“华”、“夏”三神相提并祀在认识上的根源。“华夏”一带正是上古尧舜禹和商周秦各代相继据有的核心重地,被视为“中土”。“华”“夏”由此转化为“中国”(指中土)的代称,而与“四方”、“四夷”相对;又以处“中”之义转化为“中华”、“中夏”之称,均为地域概念;然后以地域化的内涵转化指“中国”人民。“华夏”作为民族之称,代表的不是血缘上的,而是地域化意义上的民族概念。论分四部分:一、释甲骨“Hua”;二、释甲骨“夏”;三、“华”“夏”地望及开辟神话;四、“华”“夏”地位与华夏族称。  相似文献   
33.
34.
舜帝葬苍梧之山九疑,是为零陵,本为史家所公认.钱穆先生却撰文说舜葬在湖北西北部汉水流域,从而引起争论.鸣条、苍梧一般说来是一个区域性地名。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确凿无疑。舜帝是中华道德文明的开创者,孔子是道德文明的集大成者和传承者,各地建庙祭祀舜帝和孔子,显示出中华政治伦理之重要特征。事实证明,舜帝陵只有一座,而舜庙很多,这正如孔庙只有一座,而文庙很多一样。  相似文献   
35.
关于“五溪之地”的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90年代的成长,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呈现下滑趋势,而在第二个十年蓬勃发展,并在第三个十年开端接续发展。“五溪之地”研究发端期的关注点主要在于考证“五溪”的地望与支流,成长期转为对五溪地区文化类型的研究,下滑期主要集中于对五溪文化的形成路径的研究,蓬勃发展期深化了“五溪之地”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接续期的关注点落在五溪地区与中央王朝互动和五溪文化研究上。通过对四十年来五溪之地研究成果的梳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地望考、支流考、央地互动、文化的多元结构、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今后的研究或可从五溪之地的交通发展、经济发展脉络、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角度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36.
思浑川与蛰失蜜——伊犁史地论札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历史、文化、语言、地理、气候、生态等多方面考证伊犁的古地名“思浑川”与“蛰失蜜城”的音义和地望及其变化,得出前人所未发的结论:思浑川为鹿川,蛰失蜜城为素馨城。  相似文献   
37.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那年冬天,雪特别大,天特别冷。肆虐的狂风像一头受伤的野狼,高一声低一声地嚎叫了一整夜。我极不情愿地从热被窝里爬出来,裹上早已冻透了的棉衣棉裤,立刻感到彻骨的寒冷。我定定地望着早已打  相似文献   
38.
云甄传     
(接上期)[倾城·甄姬]从深海的暗寂无声,到浅层的光影耀动,再到呼之欲出的日出,我的生活终于日益明亮。我的脸不再冷艳如霜,手脚不再冰凉,我开始亲自为自己梳妆,因为我的身后永远有赵云坚毅  相似文献   
39.
目光     
我曾在那里住过。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一幢灰白色的六层楼,非常狭小。那是我最初的家,我家在一楼。名副其实的筒子楼。  相似文献   
40.
分不清那究竟是梦境还是现实,只是看到他焦急地望着哭泣的她,我突然想起你们的脸,那些夹在书页里的时间,耳机里缓缓流淌的音乐,还有练习本上三角形的辅助线,所有这些都被我们贴上了从前的标签。亲爱的你们,你们可知,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每当我合上眼,在朦胧中看见你们的笑颜,泪汹涌而出时,我才懂,曾经云淡风轻的感情都是真的,都是刻骨铭心的。当我们毕业,曲终人散去,所有的回忆都蚀骨,哪怕是随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