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0篇
科学研究   1篇
各国文化   1篇
综合类   6篇
信息传播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庄子的天道观可以从“天人关系的设定”、“自然规律的遵循”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在庄子那里,天人关系的设定就是“天而不人”,把人类“一”于天;自然规律的遵循就是让人类“因其(自然)固然”或曰“依乎天理”,依理就是依道、依天道。中国哲学史上尽是些“尚德”的儒家卫道士,真正有资格有能力和西方哲人对话的就只有道家的庄周  相似文献   
22.
【主持人语】庄子殁,解庄者纷起。而自西晋玄学家郭象借注《庄子》而将名教融入其中以求儒道合一之后,按当代解庄者张远山的看法,本来就“支离其言、晦藏其旨”的庄子的本义遂隐而不显,“老庄真道,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本命脉,此后不断受到庙堂打压,命悬一线”,不过仍“不绝如缕”,“西晋嵇阮遗风,秘传至东晋陶渊明。东晋陶渊明遗风,秘传至唐代李太白。  相似文献   
23.
以“三统、三正”的循环论,论定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之形而上学的天道观与历史观,是错误的。董子的社会历史哲学是“继乱世者其道变”的不断更化的历史观;一切论定董仲舒的历史观为循环论者,实际上都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了他对“汤武革命”的肯定;其历史哲学方法论是“举往以明来”;是“治国者以积贤为道”的政治论。概括起来即是:依照“三统、三道”不断更化的辩证进步的社会历史观。  相似文献   
24.
自然意义的天道是恒常而不可变更的,社会意义的天道则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神性意义的天道则具有永恒性、主宰性。道德形上学意义的天道观虽有其变化的一面,但其核心始终是"仁义礼智,天道在人"的观念。从西方思想文化来看,与中国文化中的天道观相对应的是其神论。大体上说来,西方神论的历史演变是从古希腊的多元神论开始,经过理性思辨的上帝观的洗礼,并与希伯来惟信传统的上帝观相结合,终而形成了基督教的上帝观。中西天道观的相通之处使基督教得以在中国传播,并为部分晚明学人所接受,而二者之间的差异则决定了基督教东传的种种曲折与反复,决定了基督教传教士与晚明学人之间的差异。前者旨在"学术传教",而后者则重在"以教引实"。  相似文献   
25.
人格教育被边缘化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西方的现代教育理论在被逐渐引入中国人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片面性,其工具理性的一面被片面夸大了,这并不能完全与中国的文化土壤相适应。取中国传统文化中天道观于今天可借鉴的一面与西方人格理论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现代人格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希望这种对比与融合能够对现代的人格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6.
于超 《学科教育》2013,(4):114-121
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从表面上看,孟、荀思想存在很大差异:在天道观方面,孟子主张“天人合一”的人格天道,荀子主张“天人相分”的自然天道;关于人性的认识中,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在政治观上,孟子主张重王抑霸,荀子主张王霸兼用。但是,孟、荀的思想实质上同宗同源,从根本上是相近的。孟、荀以其整体论的方法论为指导建构教育思想体系,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其哲学、政治思想紧密相连的同时,整个教育思想体系浑然一体。孟、荀始终坚守仁义,重视教育,强调教育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既倡导教育以人为目的,又强调教育的社会目的:以人为工具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7.
曹魏正始年间由何晏、王弼所创建的玄学虽不同于经学,但从理论形态、概念范畴以及思维方法上来看,玄学与经学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从继承的角度来看,玄学与经学一脉相承的逻辑线索清晰可辨。何晏、王弼的玄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天人之学,是直接继承经学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28.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苟子的思想的形成,受到了管子思想多方面影响.苟子的自然天道观是在吸收了管仲自然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苟子的勘天思想是对管子"人君天地"思想的深化.  相似文献   
29.
孔子在庸常的俗世之中开拓出内在的超越世界,使得个人的内在精神生命与天地宇宙之纯亦不已的生命之间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贯通,而对于人的内在本质与天之大德的内在亲和性的一种领悟,即是“知天命”。但是孔子并没有沉溺于天命观,而是在价值层面上完成了两个重大转向:一是初步完成了由旧的天命观向自然天道观的过渡;二是初步完成了由天命神学向人学、由外在向内在、由彼岸向此岸方面的价值转换,但这种转换显示出信仰与理性。  相似文献   
30.
荀子的天道观破除了先秦时期"天命论"的神秘色彩,揭示了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质联系,为建设和谐共存的天人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荀子在承认天道不可变的同时,也认为天命不足畏;当人们深信天即自然,自然的运行有规律可循之后,人就有了主宰自然,裁制万物的勇气和信心。这种信心和魄力对于今天的人们解决社会发展与转型中科学主义泛滥和人本主义失落的双重危机,克服人与自然的失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