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教育   99篇
各国文化   7篇
体育   1篇
综合类   3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14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朱习翔 《考试周刊》2013,(34):26-27
《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是由先秦诸子、《左传》、《国语》、《战国策》中的"君子曰"发展而来的,然而又与其不同,其内容是极其丰富与全面的,已成为一种比较完善的史评形式,为后世正史评议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2.
<左传>"君子日"与<史记>"太史公日"虽然都是史家对所录历史的感悟与看法,但二者在策略、主旨、风格等几个方面有明显的不同."太吏公日"对"君子日"评论模式的突破,对我国史论发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3.
九牛一毛     
聪聪 《下一代》2008,(3):37-37
我国的一些成语,大都记载着一个古代故事。比如,"九牛一毛"这个成语,就记载着司马迁蒙冤受辱的一个案件。这个成语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古代散文名篇《报任少卿书》一文中。  相似文献   
54.
司马迁有些不道德。他编写《史记》,从《尚书》、《孟子》、《左传》、《国语》、《世本》和《楚汉春秋》那里搬走不少东西,有的是摘叙其事,有的是全用其文。编书嘛,当然可以搜集资料,可以择善而录,可总得注明出处不是?比如《史记》第四卷周本纪所载,大  相似文献   
55.
《史记》“太史公曰”的文体分为序论、赞论和论传三种,对它们的界定与归类理应从文体的角度去追溯源流,而不是从“太史公曰”所处篇中位置的前后来予以划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史记》一书中纷纭复杂的“太史公曰”有更为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6.
探讨人文意蕴,必当以人为本。司马迁《史记》“太史公曰”将个体作为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特殊的人物个性下,以特别磊落的史家胸怀作了辩证人文的观照。其可谓是认知和弘扬人文精神的典范。  相似文献   
57.
本文着重评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一书在司马迁生卒年、在《史记》叙事起讫与演变等考证上做出的新贡献,评论书中所提出的“司马迁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地位”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也兼而论及一种学风。  相似文献   
58.
莫言说:“所谓作家,就是在诉说中求生存,并在诉说中得到满足和解脱的过程。与任何事物一样,作家也是一个过程。”阅读《史记》,我们时时都能听到司马迁笔下人物的诉说,其实也就是太史公借人物之口的诉说。  相似文献   
59.
正将课文要点设计为会话,既概括缩写了文章,训练了学生提炼文字的能力,又强化了口语训练,还使学生能够灵活综合性地应用学习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与许许多多的名人对话,古今中外的科学家、诗人、学者,他们的言行、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贡献,都会使全体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对话训练中,再次提高认识,并培养学生在口头语和书面语上提炼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60.
太史公自序》浓缩了《史记》的文化意蕴,通过解读此篇,可以呈现《史记》中蕴含的多元文化。《史记》将多元文化进行有效整合,创立了大一统的文化整合模式。这是时代的需要,历史的必然,也是创造新文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