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0篇
教育   622篇
科学研究   26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14篇
综合类   12篇
文化理论   3篇
信息传播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一直以来,数学都以极高的应用价值在基础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教师利用数学知识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辩答式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为核心。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辩论,最终讨论出最接近教材内容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2.
一字妙评     
忙也读书,闲也读书。能自由与平静地读书,是幸福的。 时值礼拜日,上午翻书,下午翻书。翻到微妙处,也就耐不住寂寞,想写点什么了。  相似文献   
103.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因为附属于审判程序,因此存在着诸如:法官全程主导,当事人被动接受;诉答制度规定不完备,没有起到固定争点的作用;举证时限与证据交换不完善等缺陷。因此,完善我国的民事审前程序,应该从建立审前法官制度和强制答辩制度;完善证据交换制度;完善审前调解程序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4.
众多宋代文集中所收录的王安石《答曾公立书》,其实应该是《答曾公亮书》。从对王安石写作此文的政治环境,以及文章的内容、文章的语气来考虑,还有王安石当时的身份和地位等诸多因素的分析考证.认为该文不应该是写给曾公立。  相似文献   
105.
随着各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公正越来越被强调,民事诉讼程序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在这些程序制度的建设中,审前程序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在此方面,美国民事诉讼的审前程序更是被各国所借鉴。其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程序、审前会议制度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6.
张怡 《现代语文》2008,(6):26-28
"情景交融"是李煜词作的一大艺术特色,亦是他词作的主要艺术魅力.纵观李煜三十余首传世之作,里面有缘情写景,情景交融的;也有借景抒情,发弦外之响的;还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更有因情造景,景为情生的.除此之外,李煜还运用正面烘托和反面映衬的方法,或以悲景写悲情,或以乐景写哀情,总之,李煜词的情景妙合无垠,堪称神笔.  相似文献   
107.
“都”字特指问句在句法、语义、语用方面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都”前带有或者隐含表示范围的词语,询问的内容一般是判断、领属或存在的主体或对象、某一特定事件及其所涉及的语义角色、惯常性动作行为及其所涉及的语义角色。语用含义分为询问、查问或埋怨、责备两类。常见的答句形式有四种:否定预设、一一列举、避而不答、事物类。  相似文献   
108.
“秀美”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艺术的主要气质之一 ,原因在于《文心雕龙·隐秀》对“秀”的使用和界定 ,使“秀”成为了一个自觉而普遍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09.
民事诉答程序是审前准备程序的有机构成部分,诉答程序改革滞后,必将制约审前准备程序的改革。我国现行诉答程序所存在当事人的变更和增减没有限制、诉讼请求的变更时间太长、对诉讼理由的变更和补充没有限制、诉答程序有诉无答等问题,在借鉴英美国家诉答程序优点的基础上,完善我国的诉答程序。  相似文献   
110.
“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想象不仅仅表现在形与形、形与质之间的关系上,更奇妙的是表现在情与理之间产生了中国古诗话中称之为“无理而妙”的现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渔者是个耐人寻味的形象。本文试从柳宗元和张志和的三首诗诠释渔者的深味,也借以阐述自己对“无理而妙”现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