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8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教育   4927篇
科学研究   151篇
各国文化   140篇
体育   120篇
综合类   282篇
文化理论   68篇
信息传播   40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76篇
  2014年   405篇
  2013年   384篇
  2012年   412篇
  2011年   544篇
  2010年   540篇
  2009年   456篇
  2008年   616篇
  2007年   445篇
  2006年   323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61篇
  2000年   16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孔子的教育方法、教育对象、教育理想、教育内容都充满着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他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教育方法和"有教无类"的全民普及教育主张以及德才兼备、知能并重、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教学、社会管理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改革现行教育体制、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43.
郝爽 《课外阅读》2011,(1):196-196
孔子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奠基人。他博学多才,桃李满天下,一生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而且个个成就都很卓著。同时他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教育理论,如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快乐学习等。这些教育思想在我们今天的教学工作中是很值得学习并借鉴的,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继续探索、研究、深化。  相似文献   
44.
孔子并不排斥器,孔子看轻的是仅以己身供人用,则我身仅如一器,无道可言,己与道不是合为一体,而是己与道隔绝分离。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子不器,而仍贵其能为一大器,己与道之合为一体,其义在此。孔子之道,进则以政治为业,退则以学术为业,道须臾不离己身,孔子用道行道之志坚,然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不得已删订诗书以讲道传道。  相似文献   
45.
以孔子治学思想为启迪,对基于"后天努力、勤奋好学、忧患意识、处好人际关系、及持之以恒"五个方面的问学要点进行了讨论,这对当代研究生努力提高自己的问学水平,培养不辱使命、敢于担当、愿意为实现繁荣富强中国梦不懈努力的栋梁之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一元宏大社会体系的解构及多元后现代生活世界的到来,是图书馆生存困境的时代根源。只有运用马克思与孔子的多元一体论的思想方法,让图书馆成为"发展着的有机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的生存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7.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读《论语》时,人深深地被圣人解惑的高超技艺所倾倒。孔子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极为简明扼要,而且同一问题,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提出,必有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48.
传说中,秦始皇曾经下令挖掘孔坟,而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破坏孔子墓事件,发生在1966年。被红卫兵小将们捣毁的不仅仅是“孔家店”,更是中华文化的命脉。遭遇浩劫的孔子故里,在全国破四旧运动中损失最为惨重。  相似文献   
49.
戚昊苏 《文教资料》2013,(12):113-115
2012年7月初,学校通知让我做新一届高一班主任。接到通知后,我开始思考该如何管理和教育新一届的学生。2012年4月到上海参加全国第三届班主任名家论坛,谢饴范教授提到的素质教育中,提及我们国家的传统思想中有很多的优秀思想都可  相似文献   
50.
孔子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及其整个思想理论定库中的核心内容是:人际和谐,遵循“仁爱”的原则;安顾治国,“为政以德”,坚持德教为先的原则;“有教无类”,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进行道德修养,坚持螳,思,行统一的原则。搞清,学懂,借鉴并坚持实践这些原则,对加强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将起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