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教育   66篇
科学研究   3篇
体育   2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初中语文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和表达能力,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整个初中阶段,七年级作为小学阶段向真正的初中生活过度的时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时期,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多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也是教学的重要部分。笔者认为散文教学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对于初中生学习写作有更大的帮助。而《论语》中"学而时习之"  相似文献   
42.
《家长》2015,(3):7-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读书的时候,老师传授给我们的标准答案是:学习了,并且按日温习或实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但通读整部《论语》之后,笔者发现源于朱熹的这种解释不过是从字面意思做了注解,因而这样的解释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通读整部《论语》之后,笔者发现孔子强调的是"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相似文献   
43.
教育就是怀着让人成为人的期冀展开的一项坚持不懈的活动。然而,现代社会在对人做了一劳永逸地肯认之后,却使得人在教育中更多地偏向了"成才"的一维。要扭转现代教育的这种偏向,有必要重拾古典教育的"成人"理念,以协调因物役而误入歧途的"成才"目的。以《论语·学而》篇为分析文本,从学的"觉"解、学而为仁、学在人间和学无止境四个方面阐释"学而为人"这一古典教育理念,以揭示其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4.
2009年和2012年的PISA测试的成绩呈现两个特点:一是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的国家和地区,即儒家文化圈表现最为出色,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教育上的保守性一直为人所诟病;二是引领世界教育改革或课程改革风气之先的国家大都表现不佳,典型的是美国、英国和法国,即我们所称的欧美发达国家。所以,将上海在PISA中的优异表现归因于课程改革,无法让人信服。我们归纳为:第一,中国儒家传统中"学而时习之""举一反三""博闻强识"和"教学相长"的教育文化,深刻影响着当今中国  相似文献   
45.
有人说,在基督教世界,有一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圣经》;在伊斯兰世界,有一本书人人必读,那就是《古兰经》;那么在中国也有本书是人人必读的,那就是《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全书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分上、下两部分。  相似文献   
46.
石镇雄 《考试周刊》2014,(64):51-51
<正>孔子自己就是"学而时习之"的代表人物,读《易》,韦编三绝,读了一遍,心有所悟、所惑,再读一遍,又有新的感想,反复再三,可孔子犹未满足,说:"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见,孔子对"学""习"的态度。对于"习"有不同解释。一种意见认为此处的"习"为温习、复习之意;一种意见认为此处的"习"是实践、实习之意;还有一种意见是二者之意都有。站在教师的立场,我更喜欢将"习"理解为既要练习,又要  相似文献   
47.
贾小明 《考试周刊》2014,(18):34-34
<正>"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见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布置上,更多注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忽略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新课程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应是  相似文献   
48.
<正>学者问:《论语》开篇即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相示。可我从小学到现在,天天上学读书,不仅难得其乐,反倒常觉其苦,真可谓"不亦苦乎"!师对曰:说说看,你所学何事,又为何而学?学者问:我们学的是法定教材,为的是得个好成绩,将来考个好  相似文献   
49.
职高学生较之普高学生,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再者,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注意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语文课是“有所用,有所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活我们的职高语文课堂,重燃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  相似文献   
50.
<正>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如何学?老师如何教?如何最优化这个过程?如何让知识转化成能力?这是教育界永不止息的探讨,也是教育最关注的问题,当然,还是实现教育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孔子在他的教育言论中说过这样一些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弗学,何以行。"根据这些话,很显然,孔子是把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