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0篇
教育   294篇
科学研究   13篇
各国文化   25篇
体育   74篇
综合类   17篇
文化理论   4篇
信息传播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郭学雷 《收藏》2012,(21):58-63
吉州窑以具有禅意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工艺、夺造化之工的玳瑁釉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其装饰题材包罗万象,涉及宗教、士人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蕴涵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堪称一部宋元时期形象而生动的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对于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本文拟就南宋吉州窑装饰与市井世俗文化之间的联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2.
杨玉彬 《收藏界》2012,(9):33-38
经春秋一代数百年物质与技术条件的丰厚积累,到了社会剧烈变革、生产力迅速发展进步、思想文化繁荣活跃的战国时期,玉璜制作与使用也步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繁荣的高峰阶段。较前代同类器而言,战国玉璜的形制与艺术风格均发生了剧烈变化,不仅数量众多、形制繁杂、流播地域更为广泛,还出现了出廓式、镂空式、层叠式、分节套合式等诸多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崭新品种。以下依据形制与纹饰图式的区别,将常见的战国玉璜(珩)大致分作以下几类。出廓式玉璜  相似文献   
43.
杨玉彬 《收藏界》2012,(10):38-42
战国是古代玉璜发展繁荣的一个高峰期,较春秋时期同类器浑圆紧凑的造型和"繁密铺陈,柔和缠绵,稳静而版式化"的构图风格而言,战国玉璜造型则生动多变,棱角刚劲有力,构图活泼奇巧,充盈着强烈的动感与生机。此期制玉工匠推陈出新,创造出一大批"出廓型"、"镂空透雕  相似文献   
44.
"给"是汉语发展史上极其活跃的一个词,在词义上兼有很多独特的用法。由于学者对其产生和发展存有异议,至今尚无通识。通过考察众多出土文献中的"给"字出现的语义环境及义项,基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其作为名量词"根、条"的用法,分析了"给"字本义为"布匹"的可能性,并结合布匹曾充当过货币的史实以及后世对"给"字语义的解读,阐述了"给"字语义变迁的过程。  相似文献   
45.
地处豫北腹地的鹤壁地区汉画像石墓葬发现比较少,相关研究也相对薄弱.建国以来,鹤壁地区发现的画像石墓葬共有四处,其中1999年发掘的浚县贾胡庄汉画像墓发掘资料最完整.本文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画像石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入手,对该墓葬的年代、风格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46.
<正>[时代]辽代早期[口径]9厘米[底径]3.8厘米[通高]12.5厘米[出土地点]通辽市科左前旗吐尔基山辽墓这件玻璃高足杯,杯体透明微泛绿光,是目前辽墓出土玻璃器中保存情况最为完好的一件。埃及人和美索布达米亚人在公元前3400~2500年发明了玻璃,用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小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产品。为了纪念古埃及人的这一发明,现代许多水晶玻璃作品  相似文献   
47.
王依农 《收藏》2020,(5):14-21
2004年,金华市金东区东孝道陶朱路的城北公园发现一座宋代古墓,发现时该墓已被盗一空,文物散轶皆尽。经当地文物与公安部门联合,迅速破案,并集中整理出一批该墓出土的宋代文物。清理后,发现残损墓志一方,铭有"宋故朝散郎舒公墓志铭"等字。按朝散郎为宋文官制,元丰前从七品,后升为正七品,遂知此墓为宋代士官之葬,又舒氏于金华为地方大族,此墓所出器物,皆材质丰富、制工精良,多为香、茶、酒等诸事所用,综合反映出宋代江南文士的器用面貌,颇为珍贵。  相似文献   
48.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49.
本文通过分析《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四个词语“人民”、“大内”、“小内”、“见”,来揭示它在历史词 汇学上的重要意义,同时兼谈它对辞书编纂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0.
"谀墓"者,即撰碑者为迎合死者亲属称美死者的心理需求,在为死者撰饰终之文,刊述死者生前操行、德履时多夸大、溢美之辞。清顾炎武于《日知录》卷十九《作文润笔》条中有言蔡邕谀墓。蔡邕是否谀墓,本文从其具体碑作、撰碑的历史背景及人们赋予墓碑文的功用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