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各国文化   4篇
体育   4篇
综合类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裴毅然 《寻根》2002,(6):92-94
闽西美景早长成,养在深山人未识。山水若从细处看,西湖终是小家容。未到闽西,很难想像那里大山斜倚雾霭婆娑的山明水秀,那是真正的一川如诗群峰如画。那里隐伏着桃源洞、永定土楼、巍然壮观的安贞堡、幽静宁肃的石门湖、状如乌纱帽的冠豸山、曲径通幽的龙砬洞、古田会址、特产山货红菇、独汁独味的闽西菜肴……  相似文献   
42.
刘翠红 《中国档案》2007,(11):48-49
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一场罕见的7.8级大地震,把唐山夷为平地,给世人尤其是唐山人留下了难以泯灭的记忆。地震30年来,唐山人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一片废墟上重  相似文献   
43.
晚明的布衣文人是明代游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明代的旅游文化异于其他时代的关键所在,颇能反映明代旅游文化的特质。布衣之游中的“独往之游”,因其可贵而颇受称许,而山人们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则因以“交游权贵”为目的而饱受批评。晚明的布衣游人,既有寄托文人理想的“独往之游”,又有代表士行污贱的“因人之游、作客之游”。晚明的布衣之游,为认识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标本。  相似文献   
44.
毛晓辉 《收藏》2008,(12):83-83
田崎草云(1815~1898年)文化十二年为日本明治时期三十一年首批帝室技艺员。原姓足轻,幼名瑞白,名艺,号草云(亦见分称草、云者)、梅溪、白石子、莲岱山人、铁面生、三白翁、乾坤第一山人、草云顽仙等,日本江户(令东京)人。少时以仇英、钱沧州、柳松年、盛茂烨等画家墨迹为摹本,初师谷文晁,后转师春木南溟,是文晁派举足轻重的优秀代表。以山水、花鸟画见长,后期侧重乡土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际美术火展并获奖,堪称日本画坛巨将。代表作品有《蓬莱仙宫图》《秋山晚晖图》《安政大地震绘卷》《秋山幽隐》《风景绘卷》等。  相似文献   
45.
宋贤 《考试周刊》2010,(19):23-24
“五言之冠冕”的《古诗十九首》是中古文学史上引起最广泛争议的一组诗,亦是明代复古派对汉魏古诗接受的热点。明人王世贞基于自己的诗学主张,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古诗十九首》的法度、审美特性等都有精辟而独到的见解,其观点对今人的研究不乏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6.
道教人物丁令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神后记》所记的丁令威故事,后世广为传播。据考证可知丁令威是西晋豫章郡豫宁县(今江西省武宁县)辽东山人,不是辽宁辽东人。约生于三国吴国后期,去世于东晋元帝建武元年,七岁时于豫宁南山修道,留有多处遗迹。湖南醴陵也有他的众多后裔。后人阁皂山,留下传人,扩散到福建一带。东游至苏州,留有丁令威宅及后裔。又任泾县令,辞官后于姑孰灵虚山修道,于此辞世。  相似文献   
47.
张贞,在清初文坛颇具影响,但现阶段对张贞的研究处于始发时期,有不少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探索:文章根据张贞所著《渠亭山人半部稿》及其他著作的序跋、题辞等,对张贞及其友人的交游略加考索,整理出张贞与清初山东部分文人之间的交游,这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张贞往清初文坛的地位,对了解清初山东文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余化思 《出版视野》2009,(3):45-45,47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山河秀丽.地形复杂。气候多样的国家。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处处风光旖旎.景色迷人,无一不留下旅游者的足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物质生活日益改善。人们纷纷走出国。放眼寰宇。触摸世界,一览异域奇妙的风土人情.欣赏他乡精彩的风景名胜,兴起了旅游休闲的时尚潮流。  相似文献   
49.
<正>搬家是件吉庆事。中国人历来有"择吉搬迁"的习惯,并把搬家誉为"乔迁"。"乔迁"这个词儿来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高大的树木。乔迁,鸟儿飞离深谷,迁到高大的树木上去,就是说从阴暗狭窄的山谷之底,忽然跃升到大树之顶,得以饱览明媚宽敞的天地。这的确是令人心花怒放的快事,难怪亲友也为之高兴、祝贺。后人遂以"乔迁"或"迁乔"贺人迁居,或官职上  相似文献   
50.
冯保善 《寻根》2005,(4):84-94
山人”一词,见之于文献记载,当以《左传》为最早。“昭公四年”有载:“自命夫命妇,至于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这里的“山人”,又称虞、山虞、司木,是一种职官名,掌管山地政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